1923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兩個人同遊秦淮河,並且各寫下一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現在在東水關還有兩個人的雕像,那麼有一個問題,朱自清遊的是秦淮河嗎?
在文章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人的路線是:從利涉橋到東關頭,到大中橋,到複成橋。
我現在就在東水關,從利涉橋到東水關遊的肯定是秦淮河,但是大中橋再向北,到大中橋,再到複成橋,其實已經不是秦淮河,而是楊吳城濠。
五代十國的時候,吳國在秦淮河(即現在的內秦淮)外圍修建了城牆,把秦淮河包在城牆裏麵,接著又在城牆外麵開挖了一道護城河,(因為吳國的皇帝姓楊),這條護城河就叫楊吳城濠。
所以說,朱自清遊的其中一段,是楊吳城濠,而不是秦淮河。
(那麼朱自清為什麼會這樣寫呢?
這是因為明代以後,明城牆把楊吳城濠東段一分為二,兩段的命運截然不同:東水關向南,在城牆之外,至西水關段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即現在的外秦淮河。東水關向北,在城牆之內,逐漸淤塞,包括東水關——大中橋——複成橋一段,名字也漸漸被人遺忘。在民國時加以疏浚,恢複暢通。在從清末到改革開放前後的老地圖上,大部分標注此處還是“秦淮河”。
“楊吳城濠”的名稱是最近幾年才恢複的,所以文章中這樣描寫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以一首打油詩結尾:
槳聲燈影秦淮河,高山流水美名留。
楊吳城壕本寂寞,偶然附驥也風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民仆
拍攝:張思瑋
剪輯:孫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