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聊齋丨隻要生而為人 向善是必選項
2023-03-03 22:09

大家好,我是新聞評論員尹武。

每年到這個時候,全社會都會關注好人好事。對於中國人來講,“當好人、做好事”,還基於一個十分樸素的傳統理念,那就是堅信“好人有好報”。

但現實告訴人們,有時候“當好人、做好事”,對自身而言,不一定立馬就能帶來好報,或者說就是等不來好的回報。比如說,不是每做一件好事,都能夠得到表揚、獎勵,新聞報道的廣而告之。有時候做的好事沒人知道,或者會招來一些非議,甚至惹來一些麻煩。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能不能堅持“當好人、做好事”呢?

關於這樣的話題,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學生就討論過。那是孔子和學生在前往楚國遊說的路上,被亂軍圍困,沒有吃的,也走不掉。這時以子路為代表的學生情緒波動,質問孔子,我們信奉的道利國利民,“當好人、做好事”卻遭受到這樣的不公正的待遇,這是為什麼?孔子回答就是四個字:“君子固窮”。也就是說,你要做一個君子,也就是好人吧,你可能就要忍受這樣的自找苦吃的境遇。

與孔子同時代的亞裏士多德也說:“做好人不是輕鬆的事。”亞裏士多德還說:“每天反複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

“當好人、做好事”的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給它定義,那就是“親社會行為”,也可以稱“利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大概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完全的利他行為,指一個人在沒有利誘的情況下,自覺自願做好事,這是一種純粹“當好人、做好事”。另一類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說熱心做一些善事,能夠使自己的名聲和形象在社會上得到正麵的肯定,贏得大眾的關注,同時也能帶來某些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嘉獎。

其實,一個人堅持“當好人、做好事”,對自身而言,最大的回報是什麼?是能夠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一個人樹立了“當好人,做好事”的人生信條,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做好事,並且能做成好事,那他一定是感到幸福的。幸福不是臉上的虛榮,而是內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別人眼中,而在自己的心裏。也就是說,堅持“當好人、做好事”的動力,來自內心認可的價值追求。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選擇,其動力是來自外在的因素。那麼,他的行為可能不能夠持久,因為一旦外在的條件發生了改變或者消失,他有可能會動搖原來的選擇。如果其動力來源於內心認可的價值追求,那麼,即使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他仍然會堅定的履行自己的行為選擇。

我們說,社會上大致可分成兩類人,一類是好人,一類是壞人。就像人體內有兩種細胞,一類是正常細胞,一類是癌細胞。在健康情況下,人體內的癌細胞總是會被正常細胞吞噬清理。而一旦癌細胞繁殖速度過快,並且超過了正常細胞時,人體就開始變質,這就是癌症。對於這個社會來講也是如此,正常情況下永遠是好人比壞人多,壞人難以成氣候。如果壞人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正不壓邪”的局麵。那麼,我們就要想一想,這就像一條河裏如果僅僅是幾條魚死了,可能是魚本身有問題,如果是大量的魚都死了,就要查水質是否發生了變化。

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我們不能夠強求每一個人都要扛起重大的社會責任。但隻要生而為人,都應該清楚,聰明或許是一種天分,善良必然是一種選擇。而真正的人性,就包含著這種選擇。

所以,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當好人、做好事”即使一時沒有得到好的回報,作為一個真正的人來講,仍然要堅持這樣的選擇。

拍攝:吳偉龍(實習)、劉家鑫(實習)

剪輯:吳夢月(實習)

校對 陶善工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