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補”人員調查記②|針線相連,她與城市的相“縫”和相融
2023-03-08 19:38

編前語:現在,有許多人因為子女工作而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如何更好地度過晚年、融入城市?南京江寧的趙阿姨是一個縮影,一個小小的裁縫鋪,更好記錄了一個外來人員與城市的相融。

圖片

趙阿姨的工作照

人物:幹針線活的趙阿姨

南京佛城西路8號的門頭有一麵幹淨的落地玻璃窗,展示著室內趙阿姨修修補補、辛勤勞動的身影。這玻璃門頭,像是用鏡頭記錄著趙阿姨日常,也像一個陳列櫃展示著這市井中平凡又溫暖的煙火氣。這是一家沒有門的裁縫鋪。幾塊花布懸掛起來就是門,趙阿姨的小裁縫鋪就這樣接納著人來人往,記錄著這人間的萍水相“縫”。

圖片

工作照

不適應清閑的日子,幹起了老本行

趙阿姨山東人,兩個兒子都在南京上學,畢業之後留寧工作。2012年,隨著孫子的出生,她從老家來到了南京帶孫子,就這樣在南京江寧區居住了10多年。2019年,孫子上小學,她不適應突然清閑的日子,想要做點事情,撿起了她的老本行——裁縫。裁縫鋪主要顧客是附近的大學生和居民,一般都是周末客人才有空。但趙阿姨平時若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7點多就來到鋪裏。記者注意到,門口貼著一張手寫的招牌,上麵留了電話,以防有人跑空。客人也可以直接掀開簾子進去,把要修補的衣服放在店裏,之後再過來拿。她說:“大家都忙,好不容易有時間送衣服過來修補,不要讓別人空跑。”

周邊的人空閑的時候就會來店裏說說話。店裏常備幾把椅子,“常客”都是些上了點年紀的街坊鄰居,送完孫子上學、吃完晚飯散步清閑的時候,一起聊聊天,這裏就是一個”小驛站“,提供了鄰裏交流的空間。一位住在附近的阿姨說:“我經常來這邊,聊聊天時間一下就過去了。”

裁縫鋪靠近河海大學江寧校區的南門,借此,趙阿姨還結識了許多大學生朋友。來過店裏的學生體驗了阿姨熱情、細心的服務,會通過朋友圈、QQ群等方式宣傳,可謂有口皆碑,趙阿姨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圖片

趙阿姨改領子

縫紉不是為養家糊口,更主要是為了融入

記者在現場看到,攤開衣物,做好標記,裁剪、折邊、換線、壓邊、縫邊、斷線、攤平、熨燙、整理……這些動作利索幹淨。一般裁短褲子或者修改衣領樣式隻需幾分鍾,縫扣子更是不在話下,引著針線穿插幾個來回,一個結實美觀的扣子就縫好了。

一顆扣子一塊,縫邊補邊五塊,修改尺寸十塊。這樣的價格在南京算得上實惠,可就是這樣阿姨很多時候都會讓利,或者打折。“姑娘你這個襯衫就縫了一顆扣子,不收錢。”“老顧客了,就給個十五唄。”“這個簡單,八塊錢就行。”阿姨把縫紉作為便利居民的事情,也沒想著一天掙多少錢。對於她來說,縫紉不是養家糊口的生計,是打發退休時光的興趣愛好。而且很多顧客都是學生、上班族,“大家都不容易,這些都是小錢”。阿姨告訴記者:“我就是閑不下來,現在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挺開心的。”

正說著話,一個大學生走進店裏,“我的羽絨服拉鏈壞了,看看怎麼弄。”阿姨拿過羽絨服,檢查拉鏈,發現是卡住,一翻操作後拉動變得順暢起來。當詢問收費時,趙阿姨說:“哎呀,你這個拉鏈都沒換,就不收你錢了。你之後拉拉鏈記得要對齊,這樣就不會卡住咯......”

雖然為人熱情大方,但是阿姨其實是一位節儉的人。裝各色縫紉線的框是舊籃子、裝紐扣的盒子是餅幹盒。老花鏡、剪刀、皮尺、縫紉竹尺、針線盒,這些老物件都跟了她很多年。

圖片

趙阿姨的工具

記者手記:

銘記每一次相“縫”

“要繼續縫補下去,在方便顧客的同時,也在修補中度過幸福晚年。”趙阿姨手中線將布料縫合,用細密的針腳讓人覺得踏實安心。那間小小的裁縫鋪,無論寒暑,都透著明亮的光,鄰裏街坊、在外求學的學生在這裏相遇、相“縫”。而她也因為這間裁縫鋪,與南京這個城市有了深刻的交融。

實習生 顏湘枝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鳳 李舒曼

校對 李海慧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