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話振興策①: 振興路上,如何寫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2023-03-16 22:10

編者按:

春為歲首,農為行先。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該如何激活“一池春水”?從今天起,揚子晚報推出“新年新話振興策”係列訪談報道,每期圍繞一個鄉村振興領域的焦點話題,多方采訪基層幹部、知名專家和職能部門,以問題為導向,以對話為形式,在實踐之問和理性之思的交流碰撞中,合力尋求“振興之策”。

【本期關鍵詞】

土特產 金名片

【本期嘉賓】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徐誌明

揚州市廣陵區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黨工委書記、沙頭鎮黨委書記 童忠

泰州市靖江市馬橋鎮黨委書記 劉矛

展望2023年鄉村振興工作,有三個字必將被反複提起,成為關聯三農領域的年度熱詞,不斷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和價值,那就是“土特產”。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2月1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產”三篇文章;最新出台的中央和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中,也分別對此作出了進一步部署。

為何從中央到省市,都如此強調“土特產”的重要性?把這篇“大文章”寫好,又迫切需要解決哪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來自基層和研究機構的三位嘉賓。

圖片

小特產的大意義:集聚資源,富民增收

記者:土特產是如何定義的?按照我們一般的理解,它就是指農產品,為何說它能做成一篇“大文章”,對於鄉村振興有何重要意義?

徐誌明:關於土特產的定義,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曾經給過解釋:是指來源於特定區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特產品或加工產品,主要包括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產品。這三個字,每一個字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分別對應著鄉土資源、特色產品和產業鏈條。

之所以從中央到地方都強調做好“土特產”三字文章,是因為它關聯到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振興。一方麵,它能起到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質效的作用,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麵,土特產不僅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還順應了消費結構多元化和消費升級的趨勢,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農民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

劉矛:做好“土特產”文章,本身就是一個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可以吸引更多經營主體、科技人才、社會資本等資源向鄉村聚集,探索探路農產品全鏈條延伸,推動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不斷健全,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縮短城鄉差距,從而全麵推動鄉村振興。

童忠:吸引更多資源向鄉村聚集後,後麵還有更多的“文章”可做,一係列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體係都可以跟上來。可以引導農民在家門口就業,通過訂單生產、入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機製,提高農民經營收入,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還可以依托閑置房屋發展農村電商、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圖片

“土”和“特”是地方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在土特產的定義中,一直在強調特色二字。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如何才能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打造出特色產品?

徐誌明:地方政府一定要立足實際,依托本地特色資源來打造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可以從三個方麵發力:一是在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的基礎上,製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二是扶持特色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有一個由小到大不斷壯大的過程。其中的經營能人、規模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要發現經營能人,對於貢獻較大的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給予適度的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要在土地、資金、人才、技術、品牌建設等方麵提供必要扶持,解決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在發展“土特產”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

記者:兩位書記都來自具有較好自然資源稟賦的鄉鎮,能否介紹一下你們都有哪些特色產品?

童忠: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我們沙頭鎮南臨長江,西依京杭大運河,北枕淮河入江水道,三水環繞、物產富饒,是國家級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和揚州市民的“菜籃子”,年繁育種魚苗15億尾,生產各類優質蔬菜超12萬噸。

做出特色產品,就要因地製宜找準路子。近年來,我們依托鎮屬國有公司——廣沙農業,以“潤沙心品”區域公共品牌為核心,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業品牌。比如院士基地大米、沙頭8424西瓜、淡水澳龍、沙頭草莓等,我們的綠殼雞蛋還成為了國家地理標識的農產品代表。

劉矛:說到“土”和“特”,意味著一定要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我們馬橋這方麵的代表就是香沙芋。馬橋香沙芋澱粉含量頗高,嚼起來既糯且沙、粉而不黏,入口奇香、回味綿長。這種獨特口感,源於馬橋的沙質土壤,不僅透氣性強,且疏密得宜。從2012年取得泰州首張“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到2021年入選江蘇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香沙芋已經成為了我們馬橋土特農業的“金字招牌”。

從產品到產業,要引入工業化思維

記者:剛才我們談到,土特產的重要意義在於推動產業振興。那麼,該如何實現從產品到產業的轉變?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劉矛:我們發現,農業產業要長足發展,與工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樣,都離不開產業鏈條、人才科技的支撐。因此,我們引入了工業化理念來打造農業。就以我們的草莓產業舉例來說吧,我們通過打造以草莓為核心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加速三產協同發展:

一產聚焦人才賦能。攜手江蘇省農科院,升級“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平台,主動探索脫毒種苗組培產業,試點抗病基因發掘、農產品保鮮等關鍵技術應用,率先建設草莓種苗繁育基地15畝,全年良種繁育可達百萬株。二產聚焦強強聯合。成立“紅領金帆”產業聯盟,與興化聯富、飄零大叔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建成草莓深加工觀光工廠,開發了10餘種草莓係列產品,並積極打通乳製品、果幹製品等上遊企業供貨渠道,邁出產業孵化實質性步伐。三產聚焦功能優化。與新南洋等達成草莓產業農資統供合作意向,並依托特色田園鄉村項目,在草莓種植核心區,打造了泰州首個以草莓文化為主題的特色田園鄉村,進一步推動農文體融合發展。

從2015年起,馬橋鎮接續引進草莓種植項目,到2017年形成規模種植效益,再到連續數年舉辦“櫻花草莓節”……馬橋草莓產業目前已經形成產業全鏈條。

童忠:一是建設農業園區,牽住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我們高標準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和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成為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流向沙頭的重要載體。先後與揚州大學、揚州市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合作,建成揚州大學現代園藝科技創新中心、張洪程院士水稻創新基地、南農大產業研究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廣陵分中心。先後建成農產品基地1.2萬畝,各類種植大棚6800餘畝,“菜籃子”年保供量近12萬噸,年繁供草莓種苗5000萬株、各類蔬果優質種苗1億餘株,在滿足本地市場的同時,還輻射到省內多個城市。

二是探索農旅融合,闖出鄉村全麵振興“新路子”。“土特產”不僅包括農產品、工藝品等物質實體,也包括了觀光旅遊、民風民俗等文化領域,兩者都蘊藏著產業振興的密碼。近年來,我們以鄉村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全力打造“三水田園”揚州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連續舉辦草莓季、西瓜節、農民豐收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全年吸引遊客3萬人次以上。

徐誌明:聽了二位書記的介紹,可總結為以下幾點經驗:一是加快產業鏈延伸。要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觀光農業、餐飲服務業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二是加快科技進步步伐。加大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研合作,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提升土特產生產經營的技術含量。三是加快構建現代營銷渠道。傳統的地攤式銷售,銷售半徑十分有限。要善於運用現代銷售方式銷售產品,如加大網絡營銷;與超市、廠商直接對接。四是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建立地方公用品牌,提升土特產知名度,擴大銷售規模,增加土特產經濟價值。

做好“大文章”,還有多重問題待解決

記者:近年來,江蘇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發展,湧現出一批成功實踐。但我們也看到,還有許多地方的農產品未能“擦亮金名片”。您覺得,在實踐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要打通哪些方麵的堵點、痛點?

童忠: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特色農業發展增效難。很多地區片麵追求特色農業的規模擴展,伴隨著有限的市場需求趨於飽和,導致部分地區特色農業進入“內卷化”陷阱的發展狀態,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特色產業發展沒有效益與競爭力。

二是特色農業發展未實現有效促進農戶增收。由於特色農業發展對市場依賴性更強,有更高技術與投入要求,小規模農戶在參與特色農業過程中有較高的市場風險,還有可能被邊緣化,同時,農業的升值空間在生產的後端,而農戶僅停留在產業鏈的前端,其增收空間非常有限。

三是特色農業政策支持難問題。從農業政策來看,目前對常規農業的政策相對較多,但對特色農業的政策支持相對欠缺,政策支持體係並不完善。從農業政策的使用方向來看,現有政策主要集中在糧、棉、油、糖、生豬等大宗農產品上,強調初級產品穩產保供,特色農業由於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相對較大,對風險管理工具具有強依賴性,但這方麵的政策支持還存在供給不足。

徐誌明:普遍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幾點。一是規模小。地方政府對當地特色資源挖掘不足,生產上小而散,特色產品沒有形成特色產業。二是缺少品牌。雖然有一定規模,但不重視品牌建設,知名度不高,營銷渠道不暢,特色農產品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三是存在假冒偽劣產品。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大大打擊了“土特產”生產者的積極性,降低了產品的市場價值。

記者:剛才二位談了很多共性問題,請劉書記再結合你們的實際工作,談談麵臨哪些問題?

劉矛:我認為,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實現綠色認證。現在綠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增長迅猛。但是,目前大部分農業合作社缺乏綠色農業理念,難以主動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導致在激烈的市場中缺乏知名度、競爭力。例如,在所有水果裏麵,草莓食品安全是讓人比較擔心的果品之一,主要由於草莓在生產中農藥殘留相對比較難控製,如果生產資料不統一、種植監管不嚴格,想要達到統一品質,幾乎不可能。麵對以上情況,打通堵點痛點,就必須在推行綠色生產模式、創新農業綠色技術上下功夫。

走出特色農業發展困境,需要有效賦能

記者:看來,實踐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有共性問題,也有具體難題,需要從更宏觀的層麵給出解決方案,各位對此有什麼建議?

徐誌明:一是加大用地扶持。用地困難是農村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這在蘇南發達地區表現得更加明顯。落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5%用於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政策。二是加大財政扶持。在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規模小、知名度低,生產經營較為困難,必要的資金扶持十分必要。對從事土特產經營的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實行財政和稅收扶持。加大特色農產品生產政策性保險和家庭農場綜合保險。三是加大信貸扶持。農戶普遍經營規模小、缺乏抵押物。開發更多適合農戶生產經營的信貸產品。四是增強執法檢查。加大防偽技術的開發,加大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檢查和處罰力度。

劉矛:政府要加強綠色農產品認證引導,同步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打通綠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後一公裏”,讓生產出來的綠色農產品賣得出、賣得遠、賣出好價錢,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雙贏”;另一方麵,屬地政府要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係,將綠色農產品全部納入追溯管理,並對遵守綠色食品標準的農業經營主體給予更多政策傾斜,增加其綠色生產原動力。

童忠:要破解特色農業發展困境,關鍵要對特色農業進行有效賦能。一是通過數字賦能,提高農戶的市場參與能力與機會。通過數字技術可以推進小規模農戶特色農業進入市場的機會均等。另一方麵,運用數字技術,及時掌握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推進數據共享發展,進而實現精準營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特色農業發展的市場風險。二是通過品牌賦能提質增效。由於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特色農業要走出困境,需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形成獨具特色的名片,打造市場認可的名特新優產品。三是通過政策賦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一方麵強化規劃引導和產業指導。研究編製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製定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特色產業實施方案,發布“土特產”目錄,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另一方麵加大政策傾斜。加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建設支持力度,打造全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鄉村特色產業。對於空間規劃、設施用地、建設用地需求給與傾斜支持。

策劃:張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崔洪曙 陳詠 王塞塞

校對 王菲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