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聊齋丨年輕人立遺囑 越來越多好嗎
2023-03-24 21:47

大家好,我是新聞評論員尹武。

有生就有死,每年清明節都會去祭掃先人,今天就聊一個與死亡相關的話題。

3月21日,《2022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發布,60歲以下訂立遺囑的人群中,30—39歲年齡段人數超過29%。還有一些“00後”也訂立遺囑,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最年輕的遺囑人是17周歲,立遺囑的群體呈現年輕化。

為此,3月22日《揚子晚報》刊發這條新聞大標題就是,“30歲的他們為何早早立下遺囑”。另一家媒體的新聞大標題是“立遺囑人群中‘三十而立’的越來越多”。媒體都關注到立遺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現象。這份白皮書提供了事實判斷,但我們還要做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對這種現象如何看?

人隻要一出生,無論怎樣變化,生命總是沿著一個方向走,最終都會直麵死亡。生前考慮安排身後事,這是人之常情。但在什麼時候考慮?在什麼狀態下考慮?為什麼目的去考慮?這裏麵也是大有講究的。

一般來說,人生在不同年齡階段,考慮的問題,該做的事是不同的。特殊情況下除外,比如說我,在20歲出頭就立過遺囑。那是上世紀80年代,在雲南參加自衛還擊作戰,上陣地時按要求寫了遺書。

但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下,在身體健康的狀態下,三十而立的年齡,正是風華正茂、前程似錦的生命黃金期。此時,考慮安排身後事,是不是人生的“提前量”打得太早了一點?

心理學中有“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之說,意思是,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它會影響人對目標的評估與選擇,主導人的行為動機。

通俗的講,當人們的未來時間知覺發生改變時,人的目標優先次序也會隨之改變。比如,當你覺得未來的日子還很長,你就會有長線目標,會將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幹事業中。當你過度的擔心“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會先到”,甚至覺得自己來日無多時,就會改變人生目標優先次序,可能考慮安排身後事就成了當務之急。

當一個人感到幸福,活的充實的時候,他會奮鬥在當下,不會過早過多的去考慮安排身後事。就像孔子很少談死的話題,當有學生問時,孔子立刻堵回去:“未知生,焉知死。”強調的是,先把活著的事弄明白,幹好了,別忙著去管身後事。所以,孔子雖年已六旬,還充滿朝氣的說“不知老之將至。”

不否認訂立遺囑的作用,但立遺囑群體越來越年輕化的現象,值得關注思考。

校對 李海慧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