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展展示中國設計的蓬勃活力 賦彩人民美好生活
2023-03-26 11:14

杭州2022年亞運會吉祥物“宸宸”“琮琮”“蓮蓮”,設計者為中國美術學院張文、楊毅弘。

大棚環境監測設備《一棵》,設計者為東方智感(浙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張昊、黎欣、王琴琴、王曉輝、張超峰。

腰部助力外骨骼機器人,設計者為湖南大學餘從剛、歐陽波、孫健銓。

FIFISH V6S水下機器人,設計者為深圳鰭源科技有限公司張翀。

景德鎮丙丁柴窯,設計單位為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迎著春的生機,中國設計湧動蓬勃活力。隨著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在深圳舉辦,中國設計的新成果、新趨勢引起廣泛關注。作為展示中國設計近年來發展成就的國家級大展,122個案例、1331件作品,集中呈現了設計和公共藝術在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等方麵的探索和開拓,與近期舉辦的各類設計展覽一同展現設計的力量,共同回答時代之問。

彰顯中華審美風範

深化本土設計觀念,是近期舉辦的設計展的鮮明特色。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杭間所說:“站在新時代、新起點的中國設計,追求的絕不僅僅是產品質量、功能和服務的優化,更是閃耀國際舞台的全方位的創新發展,其目標是實現真正的中國創造。”

近年來,在國家重大慶典、重要外事活動中,設計和公共藝術的作用愈發凸顯。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中的“國家形象”板塊,便集中展示了相關設計成果。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會場上的“紅飄帶——接力中國夢”主題景觀雕塑,以“國旗紅”為主色,以56個民族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與祖國大好河山為主要內容,采用對稱環抱形式,串聯起周邊建築,靈動而飄逸,為大會營造了莊嚴而歡樂的氛圍,也為時代留下了難忘的視覺記憶。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國家形象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設計師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融入現代審美,用獨特的設計語言彰顯中華審美風範。在2022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展上,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藝術設計成果首次集體亮相。從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吉祥物、yabo2020 圖標設計,還是賽事用品、場館建築設計,都深蘊中華美學精神,盡顯當代中國的時代風貌和文化魅力。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圖形設計為例,設計團隊將抽象的滑道、冰雪運動形態與中國傳統書法相結合,使厚重的東方文化底蘊與國際化的現代風格融為一體,呈現新時代中國的新形象、新夢想。

大國重器,是前沿科技與創新設計的集合體,也是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上展出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其鼻錐型車頭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學性能,抱軌車身以充滿力量感、速度感的設計強化了“貼地飛行”的效果,讓列車更具形式美感和科技美感。縱覽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無不澎湃著設計創新創造的活力,更見證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步伐,反映著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引領原創設計風尚

與純美術創作不同,以解決問題為內核的設計,是驅動創新、實現資源升級利用的有效手段。從產業優化到傳統工藝活化,從工業設計到平麵設計,設計的原創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近年來,許多設計師致力於將科技與創意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競爭力。比如,第七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獲獎作品便攜式智能光伏清掃機器人、大棚環境監測設備《一棵》等,以及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入選作品火星航天服前瞻性設計、FIFISHV6S水下機器人等,借助高新科技實現自主創新,使時代需求與設計創新精準對接。一件件富有創意的作品在展覽、競賽上萃聚,讓知識、理念、創意形成疊加效應,推動設計向縱深發展。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看來,進一步形成創意、生產、傳播、消費、教育協同共創的生態係統,有助於促生更多設計創新。

優質原創設計不僅可以使產品更好滿足大眾需要,更能夠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第十屆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上,深圳本地品牌帶來的諸多原創產品格外引人矚目。這些產品覆蓋電子科技、醫療美容、智能硬件等多個領域,其迭代升級之路,也是本地企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之路。“這些都是工業設計賦能產業的體現,‘深圳設計’與產業同步發展、相輔相成。”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封昌紅說。從“來料加工”到“自主智造”,原創設計既賦予深圳文化新內涵,也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設計創新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文化遺產的“活化”也離不開設計賦能。在近期舉辦的設計展上,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蘇繡×數學=蒲公英》針法及應用設計,將數十種蘇繡針法歸納轉化為函數,生成可以記錄和創新針法的計算機程序,使一幅圖像通過不同針法的排列組合可以產生多種表現方式,從而帶來更多創新可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主任陳岸瑛介紹,未來,這種算法還可以拓展應用到其他織繡領域,助力非遺技藝傳承。故宮博物院綜合性文創項目“故宮中國節”,則借助燈光創意、數字互動等多種技術手段,詮釋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煥發蓬勃生命力。

在傳承與創新中,中國設計緊貼時代發展。一批大型展覽、賽事逐漸形成品牌效應、集聚效應,搭建起多方合作交流平台,為營造良好設計生態、推動設計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賦彩人民美好生活

站在時代新起點上,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以高品質設計創造更多社會價值?廣大設計師以人文關懷和創新思維展開多彩實踐,助力提升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為本,是設計不變的理念。在展覽中,立足具體需求、幫助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設計產品琳琅滿目。從人工智能糾錯健身衣,到高鐵站智能係統,設計師們不斷通過人性化設計、智能化手段,回應人們對生活質量及品質細節的追求。給予特殊群體更多關注,將情感關懷融入產品設計,也是設計服務社會的重要內容。像在腰部助力外骨骼機器人等產品設計中,設計師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深度分析,以強烈的同理心開展有溫度的設計,讓使用者不隻獲得生理補償,更收獲新鮮的感官體驗和溫暖的精神激勵,從而幫助他們更自如地融入社會。以人為本的設計,並不意味著放棄對環境保護的考量。從近期展覽上可以發現,越來越多設計師肩負起社會責任,致力於減少過度設計帶來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他們或通過高新技術建造對環境友好的綠色建築,或運用天然植物纖維作為紡織麵料,使綠色設計融入大眾生活,體現了當代設計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

在廣闊的社會空間中,設計憑借創造之美、創新之力為城鄉發展打開一片新天地。設計師們圍繞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課題展開的多元探索,也在展覽中引來許多關注。為推動城市“微更新”,設計師們以多重手段激活公共空間,以多元業態助力傳統商業升級,以精細化設計完善生活體驗。比如,深圳南頭古城活化與更新項目,既對傳統建築進行保護及修繕,又引入文創空間、特色零售、公共廣場等,使這片老城區在留住文化記憶的同時,找到新發展路徑。小尺度、“針灸式”的改造,而非“穿衣戴帽式”的標準化設計和建造,使一個個城市微空間在保護利用中煥發生機。在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中,設計師們深入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並將其融入鄉村建設。在山東泰安東西門村活化更新項目中,設計師順應老屋的建築肌理、空間布局,並將當地傳統石牆融入新建築設計,使其既滿足新的空間需求,又保有原本村落的肌理和質感。從“賦形”到“賦能”,設計師們統籌考慮人居環境改善、文化傳承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等要素,通過建築改造、藝術活動、振興傳統工藝等方式,讓鄉土之美綻放光彩。

一個個設計展,不僅搭建起業界與各方交流的平台,更為創新創造提供靈感。期待以此為契機,促生更多服務國家發展、滿足人民需要的優秀設計。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6日 08 版)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