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熱議——老有所養 幼有所育(人民政協新實踐)
2023-04-06 11:25

  圖①: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人民路街道仕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老人們交流書法技藝。
王 正攝(人民視覺)
圖②:老人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禹越分中心功能室體驗養老服務。
白 羽攝(人民視覺)
圖③:孩子們在江西省宜春市城西社區的鄰裏中心玩耍。
周 亮攝(人民視覺)
圖④:在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趙場街道五香社區的城市書房,小讀者專心閱讀。
蘭 鋒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老一幼’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對老年人的服務要跟上”“對孩子們的養育和培養等工作要加強”。如何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嗬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了意見建議。

  ——編 者

  補齊社區服務供給短板,開展多種類扶老幫幼行動

  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委員:

  社區是老齡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養老服務體係的重要依托,近年來,我國依托社區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養老服務供給規模明顯提升,但仍麵臨有硬件、缺服務,有資源、缺整合,有平台、缺利用等問題。建議進一步關注社區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形成可知可感、可期可享、可望可及的供給新格局。

  以老齡群體服務需求為靶心,讓家門口的養老設施“可望又可及”。在社區養老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營中以可及性作為核心依據,既充分考慮老年人的活動範圍、使用時間,按距離、空間、老年人密度優化社區養老設施布局;又要注意高齡、失能等群體行動不便的實際,分別采取就近接送、上門入戶、遠程服務等形式,讓“身邊、床邊、周邊”的養老服務便捷可及。

  推動養老機構專業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讓社區養老服務可靠、可持續。引導養老機構的服務資源與社區對接,發揮養老機構的能力優勢、規模效應和標杆作用,為社區提供專業養老支持。既推動養老機構的資源充分“為社區所用”,如將養老機構的康養場所、餐飲服務資源和護理服務資質用於社區養老服務;也促成養老服務“社區機構一體化發展”,采取養老機構托管、代管、輸出品牌、整體延伸等方式,聯動運營社區養老站點。

  探索社區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的提升路徑,讓老年人獲得感“成色更足”。在傳統衣、食、住、行、用等基本需求基礎上,建議立足社區穩步邁向“品質養老”,探索“誌願服務+社區居家養老”“公益慈善+社區互助養老”“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大社區+小家庭”等路徑,滿足老齡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農工黨中央委員鞏富文委員:

  我國人口發展麵臨老齡化與少子化疊加的雙重壓力,帶來的影響是全麵的、深刻的、持久的,必須及時應對、綜合應對、科學應對。社區養老、托幼建設是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的重要內容,是政府之所急、社會之所需、人民之所盼,勢在必行且應該積極推進。要堅持“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定位,加強“一老一小”社區日間照料,優化養老、托幼服務供給,科學設計、精準實施、高效推進,聚焦解決好“一老一小”急難愁盼問題。

  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同,所需基本養老服務內容因人而異,同等程度的失能老年人,由於其家庭情況不同,對養老服務質量要求也大相徑庭。可以鼓勵中高收入家庭的老年人選擇營利性機構的高質量、增值性服務,進一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享受公立機構或非營利性機構服務,長期護理保險製度以失能程度為標準進行統一給付,從而形成多層次的基本養老服務供給體係。同時加快發展市場化或社會化整合式養老服務組織,以老年人個體為服務對象,需求評估為基礎,提供資源整合的係統解決方案為目標,采取市場化運行的方式,整合一定區域範圍內的服務供應商,滿足老年人不同類型的需求。

  更好發揮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作用,助力養老服務智能化升級。現代科技產品在適老化方麵的應用可以克服養老服務資源在城鄉和區域之間的非均等化程度,節約人力成本,為老年人構建更加安全的生活環境。推動養老院與互聯網企業合作,落地應用具有跌倒檢測、火災檢測等多個功能的安全守護係統“隱形護理員”,以科技能力保障老年人人身安全問題,提升養老服務機構的智能化。

  跨越數字鴻溝,精準解決養老難點問題

  民盟雲南省委主委徐彬委員:

  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服務廣泛運用於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極大的生活便利,老年人群體也更加願意享受科技進步的紅利。《“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係規劃》明確提出要“建設兼顧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會”,目前有關部門已經相繼發布了《智能家用電器的適老化技術》《用於老年人生活輔助的智能家電係統架構模型》《適用於老年人的家用電器通用技術要求》等多項國家標準,幫助老年用戶更好享受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捷與舒適,跨越數字鴻溝、擁抱智慧社會,勢在必行。

  在製定和出台公共政策時,應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並行,鼓勵研究和製定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數字技術方麵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相關條款,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建議:一是在涉及各類日常生活場景的數字化場景開發設計和應用過程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不得設置歧視性門檻;二是鼓勵社區、服務行業等構建常態化幫扶機製和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各類新技術新媒體使用相關知識培訓和服務,建立誌願服務體係,提供麵對麵服務幫助;三是對現有服務平台和手機APP等進行適老化和信息無障礙改造,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優化操作流程,視情增設“一鍵服務”功能,降低老年人的操作難度。

  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鄭鈜委員:

  衣食住行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少老年人反映,“衣食住行”中的“食”,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越來越重視對老年人就餐難問題的解決,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等明確提出以配餐等方式滿足老年人需求,較好地回應了老年人的實際需要。為解決全國各地有需求老年人的就餐困難,進一步加快推動為老年人配餐工作,建議:

  將為老年人配餐作為推進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總結各地實踐經驗,形成工作方案在全國加快推動推廣,強化社區職責和服務能力建設,加快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困難。配餐可依據不同條件探索采用不同模式,比如建設專業平台、成立專門機構、政府購買服務、群眾點餐+中央廚房+社區配送、企業投資+政府補助+社會參與、企業化運作+公益化管理、配餐過程適老化等,不斷提升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高效配餐服務的水平。

  加強對配餐的全流程安全監督和管理。探索為老年人配餐的規範化、製度化管理模式和相關標準建設,強化對老年人配餐的安全監督管理及相關技術要求,規範管理餐飲的供應鏈、配送鏈、菜品製作信息描述、係統化健康經營管理以及製餐配餐設施與服務等,保障為老年人配餐的安全和健康。推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在為老年人配餐工作中的應用,發揮保險的他律作用和風險分擔機製。

  涵養青少年精神“沃土”,營造未成年人成長良好環境

  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倪邦文委員:

  互聯網是未成年人的學習工具、溝通橋梁和娛樂平台,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網絡水軍”通過造謠引流、刷量控評等方式誤導網絡輿論,破壞網絡空間秩序,必須持續實施集群打擊、集中整治,切實維護清朗的未成年人網絡空間。為此建議: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於“網絡水軍”的敲詐勒索、侮辱誹謗等行為,現有的法律可以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和支撐,但對於“擦邊球”性質的行為,由於法律界定的模糊甚至空白,存在難以界定和管理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絡水軍”的僥幸心理。因此,要盡快完善打擊網絡虛假信息的法律法規,明確界定標準嚴打,發揮法律應有的震懾力和約束力。

  注重全鏈條治理,落實平台主體責任。加強源頭治理,加大執法力度,不斷淨化網絡生態。對組織雇用“網絡水軍”的幕後黑手等進行嚴厲打擊,壓實網絡平台主體責任,嚴格審核平台內容,鏟除“網絡水軍”滋生土壤,逐步壓縮“網絡水軍”的生存空間。

  加強綜合治理,提升青少年的認知分辨能力。在學校、社區加大網絡安全宣傳力度,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水平,引導青少年在接受網絡信息的同時,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能夠對網絡中的各種信息進行是非判斷、真偽辨別,還要學會管理來自網絡的信息,更好地應用信息。同時,全社會都應站在培養國家未來建設者、接班人的高度上,積極履行相關職責,為青少年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空間。

  陝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高潔委員:

  近年來,電競酒店、密室逃脫、劇本殺、點播影院等新興業態日益受到未成年人追捧,但一些業態中存在的安全不達標、質量不過關、經營不規範、未成年人特殊保護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建議:

  立法機關應明確將電競酒店、劇本殺場館、點播影院等列為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八條的適用範圍,既實現對未成年人群體的特殊、優先保護,又幫促新興業態產業依法繁榮發展。

  確定電競酒店等新興業態的行業歸屬和主管部門,切實加強監管,形成未成年人保護合力。比如,相關職能部門可對電競酒店實行“住宿+上網”雙登記製度,安裝上網登記管理軟件,對未成年人無限製上網問題有效監管治理。同時強化教育指導,引導行業自律,教育引導經營者提高守法經營和安全經營意識,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按照要求開展好自查自糾,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共同責任,任何新業態的發展都不能以損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代價。麵對層出不窮的新業態,隻有合力為未成年人撐好法治保護傘,才能在有效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促進新興業態規範健康發展,實現雙贏。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6日 18 版)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