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專家研討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023-05-09 22:09

  【大灣觀察】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專家研討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光明日報記者 龔亮 唐一歌 吳春燕

  製度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化營商環境……日前,在2023年“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期間,眾多與會專家將目光投向粵港澳全麵合作,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世界讀懂中國的新窗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有哪些特色優勢;新時代新征程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麵臨哪些新機遇新挑戰;如何發揮好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三大平台的作用,助力香港、澳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會嘉賓圍繞這些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今年“五一”假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各文旅項目均迎來客流高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行政事務局供圖

  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伶仃洋畔,一條條交通大動脈將珠江口兩岸的城市群連點成片。科技創新大步邁進、先進製造業走勢穩健、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生產要素便捷有序流動……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灣區正展現大前景大未來。

  “‘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是為粵港澳大灣區提出的新定位,也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的新的戰略目標。”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王曉鳴說。

  作為製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參與者之一,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範恒山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資源豐富、市場經濟發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高質量發展方麵優勢明顯,“當前,從國際方麵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從國內方麵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際國內環境都有利於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有能力承擔起自己新的使命任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麵走在前列、作好示範。”範恒山說。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4月28日,廣州琶洲港澳客運口岸往返香港國際機場航線試運營。新華社發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麵臨的一些挑戰,範恒山從七個方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即全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協同推進產業優化布局、著力構建開放聯動的協同創新體係、充分發揮試驗平台的探索示範作用、強化不同體製的互通互鑒、增強城市的個性色彩與輻射功能、大力實施品牌引領戰略。

  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在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看來,科創中心的發展需要一批擁有基礎科研能力的大學和機構、一大批能夠把基礎科研轉化成為應用技術的企業和機構,以及為基礎科研和應用技術轉化提供足夠支持的金融。粵港澳大灣區大融合正在使這三大條件在大灣區內不斷成熟。

  粵港澳協同推進規則銜接、機製對接

  “一個國家、兩種製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之下的大灣區建設,開創世界先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在於推動規則銜接、機製對接,難點也在規則銜接、機製對接。

  廣東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認為,要抓住橫琴、前海、南沙這三個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將其作為推進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之舉,充分發揮三個平台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點帶麵的引領作用。從地理位置上看,三大平台毗鄰港澳,具有對接港澳、與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的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從戰略定位上看,三大平台均是服務港澳、拓展港澳發展空間、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麵合作的重要載體。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新華社發

  “三大平台都要攜手港澳,拓展雙向開放,要在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性開放上大膽探索,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實現高水平的互利共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朱偉說。

  “不同製度、規則機製,客觀上給大灣區內部融合、對外協同帶來一定挑戰,但這也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和潛力所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躍國表示,隻要我們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製”之利,相信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定會驚豔世界。

  今年2月,促進大灣區深化金融合作的改革創新舉措發布後,粵港澳大灣區製度創新再度引發廣泛關注。香港《南華早報》網站援引彙豐銀行的話報道稱:“這些措施將促進大灣區的資本流動,支持該地區的經濟融合。”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今年4月,“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在廣州舉行。新華社發

  構建港澳居民優質生活新家園

  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相繼開通,灣區居民出行更加快捷;16類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僅需備案即可執業、南沙出台港澳專業人才在內地申報職稱規範性文件,灣區人才流通更加高效;區域內“1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港澳藥械通”政策落地推開、暢通港澳居民子女入學渠道,灣區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切實增強民眾在大灣區建設中的獲得感,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香港《星島日報》網站刊文稱,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成為不少港人尋求工作機遇的熱點。超過一半居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人對其生活狀況感到滿意。

  廣州市南沙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謝偉介紹,為助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灣區,南沙以“五樂服務中心”為平台,圍繞解決港澳青年在內地發展的痛點、難點,實施了一係列舉措,落地了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發布了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就業的“新十條”措施。截至目前,南沙集聚了港澳青創基地10餘家,累計引進港澳青創團隊(項目)400多個。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麵合作示範區一瞥。南沙區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營造港澳居民熟悉的環境,我們在慶盛樞紐區塊還規劃建設了港式國際化社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國首個非營利性港人子弟學校相繼開學,並配套建設了港式的醫療、政務服務等公共服務體係。”謝偉說。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09日 12版)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