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地“把脈” 為百姓“放哨”——走近一線地震觀測員
2023-05-13 23:11

 新華社天津5月13日電(記者黃江林)初夏時節,草木蔥蘢。天津薊州山區南麓,三排坐落於山腰的白色小樓顯得格外醒目。這裏是有著“津北第一台”之稱的天津市地震局薊州監測站。從1975年選址建設至今,這裏為國家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提供了大量寶貴數據。

  “地殼每天都在運動,看似平靜的地麵下,時有地震發生,隻不過絕大多數地震都非常小,很難察覺。”天津市地震局薊州監測站主要負責人霍樑說,地震監測工作就是記錄地球內部活動,捕捉異常信息,為大地“把脈”。

  日複一日,霍樑和其他5名同事通過觀測儀器采集到的數據,實時傳輸到相關部門,供專家研判分析,得出地殼活動的判斷。

  天津市地震局薊州監測站一處監測點。新華社記者 黃江林 攝

  “這台體積不大的地震記錄儀,能夠時刻監測、記錄地殼的形變情況,並將這一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在薊州監測站的觀測山洞入口,天津市地震局寶坻地震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李恩建向記者介紹了洞內的監測設備,山洞內恒溫恒濕的條件,能夠保持儀器設備相對穩定的工作狀態,確保觀測數據精度。

  觀測數據要連續、準確、可靠才有科研價值,這要求監測站點每天24小時都得有人工作。霍樑說:“對所有可能影響監測穩定性的隱患都要未雨綢繆,觀測員們每時每刻都要繃緊神經。”

  地震監測儀器最怕雷雨天氣,李恩建說:“地震監測儀器容易受雷擊影響,遇上打雷下雨,別人都是往屋裏跑,我們是往雨裏跑。”為了保護儀器設備,一旦碰上雷雨,不管白天黑夜,都需要工作人員到現場緊急處理。“夏季山區雷雨多,一到陰天,就整宿提心吊膽,不能入睡。”

  在多年以前還隻能靠人工讀數的時候,無論刮風下雨,李恩建和同事們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去山洞巡視,在幾十米深的漆黑山洞裏,他們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現在儀器設備都實現了數字化,在線就能實現巡視和數據采集,觀測員們的工作壓力較以往有所減少。”李恩建說。

  近年來,薊州監測站下設的站點從4個增至14個,遍布在薊州區各處,日常的野外巡檢和維護工作一趟下來,要耗費10多天。

  霍樑今年52歲,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地震監測一線已工作了33年,早已習慣沒有節假日、以監測站為家的生活。霍樑打趣道:“6個人1個家,除了工作,平日裏的柴米油鹽、院子裏的花花草草都靠自己打理。大家既是廚師,又是園丁,偶爾還是電工,幾乎無所不能。”

  霍樑(右)和同事在監測站廚房一同準備午餐。新華社記者 黃江林 攝

  天津市地震局靜海監測站主要負責人康健在監測站一幹就是11年,他直言,駐站工作最大的考驗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我們堅守崗位,能得到大量數據供研究人員使用,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在災情來臨的時候,為更好地開展抗震救援提供依據。”康健說,堅守地震監測一線,守護的是千家萬戶的安全。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