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這道美味你敢吃嗎?連雲港“豆丹村”村民靠小青蟲年增收300萬
2023-05-15 20:57

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的肉蟲不僅能吃,還撐起了一個村700多萬的年產值,村民們靠著這些肉蟲實現了年增收300萬!近日,江蘇連雲港市灌雲縣的豆丹陸續上市。它是豆天蛾的幼蟲,外表形似毛毛蟲,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隻要烹飪得當,這些蟲子能變成大家喜聞樂見的餐桌美食,有些村民甚至還靠它走上了致富道路。灌雲縣的孫跳村是當地家喻戶曉的“豆丹村”,帶領村民們靠養殖售賣豆丹致富的黨支部書記劉恒亮被親切地稱為“豆丹書記”。劉書記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分享了自己在江蘇海洋大學夏振強老師的幫助下,帶動村裏的豆丹養殖產業蓬勃發展的故事。他說,希望未來把村子裏的豆丹銷往更多的地方,讓村民們都過上好日子。

外形酷似毛毛蟲

卻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說到豆丹,很多人腦海裏會浮現出這樣一幅場景:一隻隻肉乎乎、全身翠綠,長約5公分的大蟲子,盤踞在豆葉上一邊蠕動一邊不停地蠶食著豆葉。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蟲,因為形似毛毛蟲,讓很多人敬而遠之,但其實,在江蘇連雲港,豆丹被視為一種美味佳肴,它不僅蛋白質含量高,味道也十分鮮美,深受當地人歡迎。

形似毛毛蟲的豆丹

據當地廚師介紹,傳統的做法是先把豆丹放到水裏浸泡,然後用擀麵杖,把溺死的豆丹從頭到尾擀出內髒,再放到水中清洗掉糞便。處理好的豆丹肉青中帶白,中間會有一塊淡黃色的油。把擀出來的肉放進開水裏稍微煮一下,使肉凝成完整的長條,接著把凝成條狀的豆丹肉炒一炒裝起來,再添加白菜、絲瓜等配菜清炒,最後加上紅辣椒、大蒜等調料燒煮便可出鍋了。

烹飪後的豆丹是不少人眼裏的美味佳肴

江蘇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老師夏振強,是土生土長的連雲港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達了自己對豆丹的喜愛:“小時候經常吃,味道確實鮮美。”同為連雲港人的肖先生也表示,“豆丹太好吃了,把豆丹的肉擀出來做成雞蛋湯真的很香。”

當然也有部分當地人和很多外地遊客表示無法接受,家住連雲港的徐先生說,“我一想到豆丹活著時候的樣子,就無法下咽,即使它做得再好吃。”

山東姑娘徐溪(化名)現在是連雲港當地的一名老師,她回憶起自己剛到連雲港時第一次看見豆丹的場景,“當時看到路邊很多人在擀豆丹肉,感覺特別驚訝,這個東西能吃?”後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還是忍不住嚐了一口,“做好的豆丹肉像炒出來的雞蛋一樣,入口還是蠻筋道的,但我個人不是很喜歡吃。”

這裏有個遠近聞名的“豆丹村”

科研成果助力產業化

小小的豆丹有的人愛吃,有的人敬而遠之,但在連雲港市灌雲縣孫跳村,豆丹可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成為了一個創造了700多萬年產值的致富產業,孫跳村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豆丹村”。

五月,在孫跳村的一間養殖大棚裏,工人們正在抓緊時間采摘,因為村裏養殖的豆丹已陸續上市了。孫跳村的豆丹產業目前能夠實現每年700萬左右的產值,一畝養殖豆丹的土地平均產量在120斤,純利潤能達到3000元左右,孫跳村投入養殖豆丹的土地已達到1000畝,“我們村已經算是灌雲縣麵積最大的豆丹養殖基地了,粗略估算,整個村子每年靠養殖豆丹能獲得300萬左右的利潤。”孫跳村黨支部書記劉恒亮告訴紫牛新聞記者。

劉恒亮在田裏觀察蟲卵的發育情況

回憶起剛開始研究豆丹養殖的場景,劉恒亮感慨道:“第一年養豆丹的時候,我掏出全部家底,又借了70萬元左右,但那兩年因為豆天蛾始終不交配,沒法產卵,導致產量不行,賠了不少錢。”劉恒亮說,那會兒沒人看好他,甚至有人等著看他笑話,“幸虧是遇到了江蘇海洋大學夏振強老師的幫忙,不然我還真成笑話了。”

夏振強是江蘇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老師,主要從事生物工程方麵的教學工作,他的研究方向為豆丹(豆天蛾幼蟲的俗稱)人工養殖技術及產業發展規劃。他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連雲港市灌雲縣的一個小鄉村裏,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常常抓野生豆丹來吃。後來他讀研期間,某一天一隻悄然飛入實驗室的蛾子吸引了他的目光,“我從小吃豆丹,當時一眼認出了這是能夠孵化豆丹的蛾子,叫豆天蛾。”夏振強回憶道,剛好這又是一隻母豆天蛾,為了考察蟲卵的可儲存性,他便心血來潮分批保存下它產出的卵,再一批一批地觀察取出的蟲卵能否成功孵化。這便是早期豆丹養殖實驗的雛形,同時也為處在迷茫當中的夏振強找到了新的科研方向。

豆天蛾

由於當時國內關於豆丹的研究還處於空白階段,夏振強便拿出了拓荒者的勇氣想填補國內在豆丹研究方麵的空白。當時豆丹的產業規模很小,行業發展也十分不成熟,夏振強在研究過程中也吃了不少苦頭。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2013年,夏振強終於研發出了一整套豆丹養殖的室內製種技術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在做科研的時候,夏振強了解到孫跳村黨支部書記劉恒亮正在村裏搞豆丹養殖,於是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到孫跳村做試驗,順利幫助他們解決了豆天蛾不交配沒法產卵的問題,提高了豆丹的產量。

“豆丹書記”搞創新為村民增收

正在籌建豆丹生產基地

2014年劉恒亮在夏振強老師的幫助下成功突破了豆丹反季節大棚養殖的技術壁壘。2015年,劉恒亮成立了豆丹養殖協會,孫跳村在村幹部的牽頭帶領下成立了豆丹養殖合作社,將暫時用不到的土地流轉過來,由村幹部帶頭開始養殖豆丹。為了鼓勵村民進行養殖,村幹部們聘請村民來幫助養殖,“當時我們一方麵是為了他們能有個工作,另一方麵就是想他們能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到養殖技術以後自己養殖創收。”

劉恒亮對村民養豆丹的事情親力親為,村民們每次進貨的蟲卵,他總會上門嚴格幫助村民把控質量,防止村民上當受騙。他還總是去田裏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把蟲卵裝在一個小袋裏縫在豆葉上,他還走街串巷地向村民宣傳如何防治害蟲。

豆丹的蟲卵

由於反季節大棚養殖豆丹的成本較高,為了讓更多年老體弱、手頭並不寬裕的村民增收,劉恒亮在和夏振強學習之後,還在此基礎上自主摸索出一套低成本豆丹養殖模式——在露天豆田裏將大豆和豆丹進行套養,“我們采取分批投放蟲卵的方式,將豆丹和大豆生長的時間節點錯開,這樣既能保證大豆不會減產太多,又能多一份豆丹的收益。”當然,在後續真正開始試驗套養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蟲卵不耐陽光和高溫,飛禽總會來田裏偷吃豆丹……

“我當時就和村民一起研究摸索解決這些問題,露天不耐高溫我們就錯開季節投卵,有鳥來偷吃我們就搗鼓出成本低廉的防鳥網鋪蓋在田埂上。”當然這一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為了防鳥,劉恒亮早期也做過很多嚐試,比如在田埂間放鞭炮來驅趕它們。

近些年,劉恒亮開始著手在村內建設豆丹基地,“我從2020年開始在村裏建造了一個豆丹深加工中心,想將豆丹做成食品罐頭,方便銷往全國。”深加工中心裏聚集了65至70歲的留守老人,他們每天有80元的收入。他還依托這個深加工中心,進一步打造了豆丹示範基地,建成一個涵蓋豆丹育種、加工、展示展銷、餐飲的豆丹產業集群。劉恒亮介紹,“目前豆丹的銷路主要在江蘇省內,往北會銷往山東地區,還有不少安徽、河南的農戶來學習養殖技術。”

豆丹養殖基地

“自從劉書記帶著我們一起養殖豆丹,我們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咯!”孫跳村村民李女士告訴紫牛新聞記者,正是黨支部書記劉恒亮在村內率先開始研究養殖豆丹,才帶領全村人走向致富的道路。

村民們在田裏勞作

劉恒亮表示,目前村內已經有四十戶左右的農民開始養殖豆丹。隨著越來越多農戶加入養殖豆丹的行列,村裏的豆丹產業越做越大,成為了當地家喻戶曉的“豆丹村”。村裏人也開始親切地喊劉書記為“豆丹書記”,每次聽到這個稱呼,劉恒亮總是一臉笑嗬嗬的。

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徐韶達

編輯|張冰晶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和視頻素材: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