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意江蘇,最得風人深致
2023-05-23 17:5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雎,詩首。其以水鳥和鳴起興,借河中綠洲作景,寓魂縈夢繞的愛情。千百年來,藪澤深處,碧水聚時,無數文人提筆抒意,鳥獸花木遊曳在字裏行間。作為生命之源的濕地,在歲月浸潤中,成了最得風人深致的“詩地”。

江蘇,江河湖海彙聚處,濕地相伴而生。從黃海之濱到太湖之畔,濕地之景引人流連,留下雋永詩篇。在“生物多樣性之美——‘濕’意盎然的生態答卷”網上主題宣傳“行走江蘇濕地城市”采訪活動舉辦之際,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走近新的“作詩人”,他們以水為紙,以鳥鳴為韻,歌頌著濕地,也保護著濕地,將生物多樣性之美盡情暈染描繪。

囀枝黃鳥近,泛渚白鷗輕

時值初夏,鷗類鳥的繁殖期即將到來。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燕鷗島上,成百上千隻普通燕鷗繞島盤旋。鳥兒時而凝翅飄浮,時而低飛擦過水麵,霞光為白羽鑲上了漂亮的金邊。

遠處,保護區生態保育團隊成員李征浩端著望遠鏡靜靜站立,不時提筆記錄。“除了普通燕鷗,還有黑嘴鷗、白額燕鷗、須浮鷗等夏候鳥,它們都會留在鹽城灘塗繁殖,需要實時監測它們的生存和孵化情況。”數據收集完畢,李征浩坐上皮卡,向下一個觀測點駛去。

“我們把保護區劃分成了上百個樣點樣線,通過樣點樣線監測鳥類。”一行人、一部皮卡、沉甸甸的觀鳥裝備,一路拍一路記,是生態保育團隊的工作日常。582公裏的海岸線,從南到北每寸土地,都留下了這群年輕人的身影。

持續半個月的黃渤海水鳥同步調查裏,李征浩和同伴循候鳥遷徙足跡沿路觀測;執行鳥類環誌工作時,他常常選擇在鳥兒落巢時將其抓住,時間要從夜間持續到淩晨;為完成海岸線侵淤監測,他踩進沒過膝蓋的淤泥,深入退潮時的黃海數公裏,隻為拿到最準確的數據。

“截至目前,保護區已發現421種鳥類,占全國鳥類種數的三分之一。每次觀測到‘新成員’,我們都非常激動。”李征浩說。2022年,蓑羽鶴與灰鶴結伴前來,讓鹽城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為數不多能夠同一時期在野外觀察到7種鶴的地區;醜鴨孤身光顧大豐灘塗,改寫了江蘇無醜鴨分布記錄曆史……越來越多的鳥兒來到這片灘塗濕地,完成了和濕地守護者的雙向奔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距離珍禽保護區80餘公裏,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沉浸在新生的喜悅裏。出生不久的麋鹿寶寶剛脫離胞衣,絨毛上還覆著梅花斑點。母鹿低頭輕輕舔舐孩子,等它顫顫巍巍地站起,舐犢之情躍然眼前。

“4月到5月是麋鹿產仔的高峰期,我們擴大了巡視範圍,查看它們的活動地點是否存在隱患,確保母鹿安心生產。”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劉彬長期負責麋鹿野外救護工作,每年幼鹿誕生時,都是他最期待的時刻。

新生小鹿活潑可愛,喜歡結伴在草叢間跳躍,也愛依在母鹿身邊,一起走進淺水嬉戲。劉彬總是遠遠看著它們,濕地和天空拚成畫框,每移一寸都是新的景色。

美景常在,辛勞也常伴劉彬左右。

北到大豐港,南至南通沿海區域,都是麋鹿的野外活動範圍。“這片區域裏人類生活所需的設施、養殖場、灌溉水渠、交通道路等,都不可避免地會對麋鹿活動造成影響,遇到問題需要我們第一時間去救助,基本是24小時待命。”

2021年5月,一群野生麋鹿誤入大豐港附近的排灌渠內,渠水較深且四周沒有緩坡,麋鹿無法自行上岸。“到達現場後發現無法靠外力引導它們,隻能先全部麻醉,再用繩子拉上來。”劉彬當即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艇摸黑靠近,五米開外即向麋鹿吹麻醉針,眾人合力將它們拉上岸。

麋鹿們清醒時,天邊已泛起光亮。劉彬癱倒在灌著水的皮劃艇上,目送它們離開。天光柔柔地勾出鹿的輪廓,有鹿隔著草叢回望,他又收獲了一次難得的景致。

1986年,39頭麋鹿從英國漂洋過海,回到麋鹿野生祖先最後的棲息地,放養在大豐保護區。30餘年間,一位位同劉彬一般的守護者堅守在各自崗位,陪伴它們繁衍生息。如今,保護區種群數量增至7000餘頭,占世界總數的70%,已成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

近年來,因麋鹿種群密度過高,大豐保護區正積極探索其他適合麋鹿生存的環境,建立異地保護平台。“保護區也在同步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包括麋鹿遺傳基因交流、生理生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分析等,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為濕地及物種保護提供更多思路,也為濕地科普提供生動素材。”劉彬說。

海風吹白鶴,沙日曬紅螺

初夏的陽光灑向條子泥巨型沙洲,層層沙脊遞接著細碎波光,延至海天相接處。數隻勺嘴鷸晃著團團的身子,似勺的長喙有一下沒一下地鏟進軟泥,呆萌可愛。

餘暉映晚霞,沙色漸朱砂。鹽城市觀鳥協會副會長李東明已在幾公裏外的灘塗守了一個下午。“很幸運,等到了好幾隻沒有遷走的勺嘴鷸,看起來肉乎乎的、很健康。”

這是李東明與濕地精靈們結緣的第13個年頭。一次與勺嘴鷸的相遇,讓他打開了黃海邊的一片秘境。他用每年超過5萬公裏的行車裏程,換來取景框裏的群鳥雲集,條子泥濕地有記錄的400餘種鳥類,他已拍到200餘種。

“它們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換羽,我都知道。”因著這份從容,李東明能記錄下鳥類的各種姿態,也為北京林業大學、南京大學、紅樹林基金會等研究單位提供了素材。“我們是離鳥類最近的人,專家們能通過我的照片,從羽毛顏色、形態、數量等方麵對鳥類進行保護研究,我十分榮幸。”

得知鳥糞對於科研團隊來說是最珍貴的研究材料之一,李東明又對旁人看來是“垃圾”的鳥糞動起了心思。“它們會在灘塗上排泄,但一個潮水就會將糞便帶走,我們也不能貿然前往幹擾它們,因此這麼多年下來也隻撿了三次,像中了五百萬一樣興奮。”

今年開春,像李東明一樣前來送“友人”的攝影師不在少數。他們在條子泥記錄下了300多隻黑臉琵鷺、120多隻東方白鸛,還首次記錄到了6隻來此越冬的卷羽鵜鶘,均創下曆史紀錄。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

江蘇常熟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內,河湖相連,水網稠密。遊客泛舟穿行於蘆蕩,岸上蔥蘢染綠了半池湖水,水鳥用翅膀掀起漣漪,紋路順著船槳一層層漾開去。

“小夥伴你們知道麵前這片種著美人蕉的池塘有什麼作用嗎?”濕地科普園裏,沙家浜培訓中心教研部工作人員陳經倫正領著孩子參觀“多塘活水鏈”人工濕地建設項目。

草木掩映間,7口大小不一的池塘彼此串聯。引水處的溪塘潺潺不止,水流先後經過沉澱塘、藻類塘、挺水植物塘、沉水植物塘、浮葉植物塘、小型魚類塘、魚類產卵塘,待流速漸緩時,已是一汪清亮透徹。孩子們隨細流一路走到頭,不僅親眼見證了水質變化的過程,也收獲了沿途風景,與水鳥花木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這裏地勢低窪,過去水質不太理想。兩年前公園和南大常熟生態研究院合作,將7個閑置水塘改成了現在的人工濕地,不僅能將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也呈現出了更完善的微型濕地生態係統。”濕地建成後,陳經倫擔任這裏的科普講解員,帶著遊客實地體驗小微濕地群的各項功能。滿池柔波裏,鳥兒啁啾不停,他與遊客一同入畫,感受濕地帶來的愜意。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作為我國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之一,常熟濕地總麵積接近3萬公頃,4000多個濕地分布在城市各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江南水鄉。

萬餘隻鷗鷺、150餘種珍稀鳥類、720種濕地植物,在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內“安家落戶”,共同組成了可近可親的濕地動植物群落。以此為載體,一係列研學實踐項目應運而生。自然探索類項目以濕地動植物資源為窗口,借觀鳥、手工、標本製作等課程體驗,認識奇妙濕地;勞動實踐類項目通過農耕、漁作、土灶等勞動實踐,體驗中華農耕文明的千年璀璨,感受自然的無私饋贈……城市與濕地融合律動,發出了最動聽的和鳴。

鹽城市委網信辦部分供圖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柏麗娟 李夢迪

編輯: 柏麗娟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