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中的人文經濟學觀察
2023-05-29 19:21

 

圖片

發展為了誰,如何實現發展,這是發展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一係列重要論述,彰顯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價值取向。

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人的發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

新時代新征程上,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文化賦能、以文興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雄厚物質基礎和磅礴精神動力。

 

 

圖片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宗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開局之年,伴隨經濟穩步回升向好,大江南北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畫卷更加清晰可感——

江蘇亚博体育 彩票 ,老城新區各展風采:老城區裏,人們在拙政園秉燭夜遊,到滄浪亭聽昆曲,古老園林有了新的“打開方式”;高新區裏,現代化建築高樓林立,創新企業蓬勃發展,為千年古城插上騰飛的翅膀。

圖片

遊客在江蘇省亚博体育 彩票 市古典園林拙政園觀光遊玩(2023年3月15日攝)。新華社發(杭興微 攝)

山東淄博,工業老城因燒烤“出圈”:各地網民遊客紛紛前來“趕烤”,人們在這一特色消費中感受齊魯大地的“好客文化”,更在美食文化與曆史文化的融合中感受一座城的人氣,一城人的文明。

圖片

遊客在山東省淄博市一家燒烤城吃燒烤(2023年4月29日攝)。新華社發(朱偉 攝)

陝西西安,千年唐風引人駐足:中國—中亞峰會的舉行令這一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人氣更旺,登上千年城牆飽覽古城風貌,到大唐芙蓉園體驗禮儀之邦的待客之道,步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共赴大唐盛世……

圖片

身穿傳統服飾的遊客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遊玩(2023年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人文鼎盛,經濟繁榮。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越來越多地方正在形成高質量發展中的人文經濟新形態。

順應經濟規律,人文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用現代設計呈現東方審美,讓非遺文化綻放時尚氣息……第三屆消博會時裝周上,眾多國內設計師作品自信展現中式美學。

圖片

模特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第三屆消博會時裝周主秀場展示中國本土品牌時裝作品(2023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中國時尚市場從無到有,中國消費者個性化表達持續彰顯,進入到更優更精的階段。”波士頓谘詢公司亞太區時尚和奢侈品板塊負責人楊立說。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2022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已成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呈現出品質消費需求旺盛、綠色消費蓬勃發展、健康消費顯著升溫等新特點。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意味著,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曆史性變化,必須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需求。

穀雨時節,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

熱帶雨林間,茶樹吐綠,陣陣茶香沁人心脾;村寨裏,草屋儼然,風情別致,隨處可見的黎族文化氣息吸引著各地遊客。

“多虧了茶葉這個致富法寶,我們村民才擺脫了貧窮。”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說,我們既要守好茶葉這片“金葉子”,讓村民們物質生活更富足;也要傳承好黎族文化,讓文化遺產變成金山銀山,豐富村民精神生活。

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人民性”內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引領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曆史起點上。

“美好”一詞,既表明百姓生活需要的不斷提升,也蘊含我們黨不懈奮鬥的初心使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文經濟體現了發展本質的回歸。”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說,新時代中國的人文經濟學,超越了西方經濟學的狹隘視野,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目標,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初衷。

創造高品質生活,文化豐盈程度成為衡量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

浙江杭州,臨平智慧圖書館的屋頂猶如群山,露台流水潺潺,精巧的設計闡釋著中國山水文化以及綠色建築理念。

這裏是附近家長的首選“遛娃地”,也是所在社區“15分鍾品質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一年,浙江陸續建成8000多個這樣的“小圈子”,公共普惠的文化種子,在之江大地茁壯生長。

圖片

居民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矽穀社區的“合之舍”書房的影視廳觀看電影,該書房是銀湖街道“15分鍾品質文化生活圈”的示範點位(2022年7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國大力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地爭相打造“15分鍾文化生活圈”,普惠文化供給浸潤人民生活空間。

生活品質集經濟、社會、文化、精神於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博物館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303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提升至81.8%,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提升至84.2%……高質量的文化供給,正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更加殷實的日子,更加智能化的生活,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生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豐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國高質量發展“致廣大”的壯美畫卷裏,每個人都能找到“盡精微”的幸福坐標。

“經濟發展,歸根結底還是以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德步說,傳統經濟發展指標重物質而輕人文,而高質量發展階段則將人文提到了應有的高度,人文經濟就是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呈現。

圖片

彙聚文化賦能的發展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

大國發展實踐表明,文化和經濟好比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經濟奠定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提供發展的動力和價值導向,二者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今天,隨著我國高質量發展進程加快,多地探索以人文和經濟的良性互動,不斷豐裕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內涵。

以文化賦能經濟,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發展新動能。

走進山東青島啤酒博物館,濃濃工業風撲麵而來。

依托老廠房、老設備建設,博物館保留著工業遺址百年前的風貌。拾級而上,中國最早的啤酒糖化鍋、煮沸鍋、過濾槽等老生產設備一一展現,而穿過一條“時光隧道”,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又將參觀者帶入工業4.0智能造酒的壯觀場景。

去北京798藝術區參觀大師個展,來首鋼園解鎖元宇宙漫遊新體驗,到上海楊浦濱江聆聽藝術講座,到江西景德鎮陶溪川逛創意市集……越來越多曾經的“工業鏽帶”變身“城市秀帶”,成為創意活動的集聚地和休閑娛樂的消費地。

圖片

遊人在老舊廠區改造的北京798藝術區參觀(2023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 2005年8月12日,習近平同誌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刊發的《文化是靈魂》一文中形容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今天,小到“青花瓷”“敦煌金”“雲錦白”等新款手機的配色,大到“天宮”“墨子”“北鬥”等國之重器的名稱,舊如老舊工業園區改造為工業範文創園區的涅槃,新如一大批“中國標準”基礎設施項目在海外加速落地,文化賦能經濟的實踐日新月異。

圖片

遊人在老舊廠區改造的北京朗園文創園區參觀(2023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強調了文化的力量。

高德步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僅需要滿足使用需求,而且需要給人帶來精神愉悅,展現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

以經濟“活化”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江蘇南京,秦淮河畔。

夫子廟、明城牆、江南貢院等人文勝地交相輝映,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國創園等文創聚集區講述著近現代工業變遷——在南京秦淮特色文化產業園,千古文韻和現代商業融合共生。

圖片

遊客在江蘇省南京市夫子廟景區乘船夜遊秦淮河(2023年2月2日攝)。新華社發(方東旭 攝)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大走廊”成為備受矚目的熱詞。

當地規劃,將以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良渚文化為龍頭,與區域內兩千多年的運河文化、一千多年的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苕溪文化和現代數字文化等展示點串珠成鏈,推動當地產業城市人文融合發展,通過文化興盛賦能共同富裕。

數據顯示,2021年,江蘇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5900億元,占GDP的比重從2004年的1.7%提高到5.03%,年均提高近0.2個百分點;而在浙江,僅杭州一地去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就達到242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12.9%。

放眼全國,廣東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福建印發《福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超越行動方案(2021—2025年)》、河南啟動“文化產業特派員”製度試點工作、安徽編製全國首個省級數字創意產業發展規劃……

人文經濟的活力在於其源遠流長的曆史底蘊和永不枯竭的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必須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文化賦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以人文理念搭建融合平台,以人文精神護航高質量發展。

高原五月,天藍草綠。與布達拉宮一河之隔的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迎來了初夏的客人。不久前,這裏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民俗演出、非遺傳習、文博展覽、手工藝品展銷……傳統又現代的藏式建築間,人文氣息流淌,產業欣欣向榮。

“發揮地區文化資源優勢,把園區打造成為藏文化旅遊產品標準輸出地、藏文化創意發祥地、高端休閑度假地,使獨特文化成為一種優質商品,並最終通過‘文化+’賦能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我們最大的願景。”園區管委會主任格桑加措說。

更美好的城市、更多元的業態、更有活力的市場、更合心意的產品……如今,“人文精神”正不斷豐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在改革創新中傳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人文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融合的新發展觀。”魏鵬舉說,數字經濟時代,更需要以富有中國特色的商品文化為核心來貫通生產、流通、消費之間價值鏈條、文化脈絡,延續中華商業文明。

圖片

堅守高質量發展的人文價值——“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川眉山三蘇祠,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故居。前來旅遊研學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在瞻仰古聖先賢中感受文化之美。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眉山市考察三蘇祠時強調:“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今天,行走在眉山城區,從學術研究到遺跡保護再到文旅產業,處處能感受到東坡文化的浸潤。千年詩書城走上“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以文促廉”的人文城市發展道路。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結晶,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人文經濟學鮮明的人民性、文化性、民族性。

人民至上,以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有著塞外九寨美譽的黑裏河、道須溝,有著奇峰秀水的紫蒙湖,被稱作“皇家獵苑”的大壩溝……茫茫燕山間,一個個景點串聯成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正在全力規劃創建的“燕山北麓·百裏畫廊”生態旅遊休閑觀光帶。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最關心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寧城縣縣長張海軒表示,寧城一方麵以智慧農業探索農業現代化新路子,另一方麵將瞄準“農業+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拓寬百姓增收致富路徑,提高人民幸福指數。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與價值旨歸。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包括解決經濟發展與人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進一步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補短板、強弱項、固根本。鄉村,既是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也是人文發展的最大後勁。

古風古韻,各美其美。近日,1336個村落正式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至此,全國已有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

圖片

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的傳統村落大戶村灘頭屯,繪畫愛好者在民居旁寫生(2023年4月10日攝)。新華社發(黎寒池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

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就是要讓農耕文化在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中展現新時代魅力風采。

以文興業,以文化“軟實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一條中軸線,是丈量城市價值的標尺,是讀懂人文經濟之美的窗口。

沉沉一線穿南北,京廣線貫穿神州大地。

向北看,700多年曆史的北京中軸線,被推薦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進入了申遺加速期。北京為此實施了上百項文保工程,並在延長線上新建一批文化重器,在保護中創造發展,走向未來。

圖片

市民在京杭大運河和北京中軸線交彙點的萬寧橋上眺望什刹海(2022年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向南看,花城廣州的城市中軸線上,占地1100公頃的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在今年2月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全國唯一地處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為快速擴張的城市保留了珍貴的生態文明空間。

一北一南,兩條中軸線,無論是文化遺產保護還是生態環境保護,都在發展與保護的創新實踐中書寫城市的美好未來。

圖片

廣州海珠濕地海珠湖(2023年1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惠強 攝)

“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經濟發展是文明存續的有力支撐”“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習近平經濟思想中蘊含著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刻的辯證思維。

“推進高質量發展,一條重要底線就是要堅守人文價值。”魏鵬舉說,高質量發展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社會總體價值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關係,深刻體現中國古代哲學核心的義利之辯、倉廩禮節之辯。

以文聚力,以人文經濟新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內在動力——

文化繁榮是國家強盛的精神標識,精神世界豐富是人民富足的文化呈現。

今年4月13日,承載著中老兩國人民的殷切期盼,中老鐵路跨境客運列車正式開行。

圖片

在中老鐵路老撾磨丁站,工作人員歡迎乘坐D887次國際旅客列車的旅客抵達磨丁(2023年4月13日攝)。新華社發(凱喬 攝)

從中國昆明南站、老撾萬象站雙向對開,“複興號”與“瀾滄號”相互交會,車廂中隨處可見中老雙語“絲路通途,美美與共”,一站一景處處彰顯兩國文化,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寫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複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作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裏有源。

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踐中感知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

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中探尋為政以德、革故鼎新的治理理念;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統籌兼顧中體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風範品格;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紮實行動中感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

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抉擇中讀懂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社會理想……

植根曆史沃土,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曆程,舉世矚目的成就背後蘊藏著一個東方大國邁向現代化的發展密碼,方興未艾的人文經濟新實踐正是這一密碼的重要一頁。

踏上新的征程,中國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邁向高質量發展,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贏得精神主動、曆史主動、發展主動,也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圖片

文字記者:韓潔、王立彬、徐壯、謝希瑤、王聿昊

視頻記者:王洪流、徐中哲、王懌文、李雨澤、梁愛平、李濤、宋立峰

海報設計:薑子涵

編輯:金小茜、劉蓮芬、程昊、郭潔宇

統籌:曹江濤、王潔

點擊視頻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