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新時代“江上追魚人”,精心嗬護“母親河”生態環境
2023-06-07 10:15

  “起網嘍——”5月23日上午10時,泰州大橋附近的江麵上,響起了一聲響亮的“漁號”。長江十年禁漁進入第三年,怎還會有人如此“明目張膽”地開網捕撈?其實,這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的科研人員正在開展長江江蘇段刀鱭資源科研監測。記者先後深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實驗室、登上科研監測船,探訪這群平凡而又不簡單的“追魚人”,他們全力以赴,細數水中精靈,嗬護母親河生態環境。

圖片

  長江5大水域首次“同步”

  上午8時許,兩艘長江江蘇段刀鱭資源科研監測船從位於泰州大橋橋堍附近的漁業執法碼頭起錨,駛向江心監測點。

  今年,針對長江刀鱭的科研監測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5月以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對刀鱭的科研監測由原先的上海崇明段、江蘇泰州段、安徽安慶段3個水域擴大到包含鄱陽湖等在內的5個水域,首次同步開展長江刀鱭主要洄遊區間全覆蓋采樣監測。

  “從5月9日開始,除去惡劣天氣,我們每天定點監測一次。”來自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長江下遊禁捕監測評估工作負責人劉凱研究員說。

  9時,兩艘科研監測船分頭行動,護魚員韓春華和同伴們把綁有浮標、石塊等的流刺網快速地拋入江中。10餘分鍾後,一張大網已在水麵以下10餘米處靜靜張開。剛用測深儀測定水深的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焦曉燦,又打了一桶江水上來,測定水溫、溶解氧、pH值等水質參數,並一一記錄在冊。

圖片

  “每天追著星星跑,忙得像陀螺一樣,有的時候6點就要出門,晚上幹完活後,大家還約著一起看星星。”劉凱解釋說,為獲取精準的第一手資料,監測人員靠岸後立馬要現場測量、解剖、記錄,一有空餘時間,還要對階段性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在劉凱看來,現在監測有賓館住、有專門的實驗場所,和早前相比,已然“幸福”很多。他還清晰地記得20年前有一次在長江安慶段開展監測,團隊入住一家賓館才三天,就有客人向老板投訴“這群人形跡可疑”——他們個個一身魚腥味,偶爾透過沒關嚴實的房門還能看到滿桌一條條被解剖的魚。最後老板隻得以“怕影響其他客人入住”為由將他們“請”了出去。而當天溫度有近20攝氏度,用於實驗的魚不能久放。他們隻能兵分兩路,一撥人到周邊尋找合適的住處落腳,另一撥人找個僻靜的樹蔭處,在石頭上鋪塊布,繼續解剖。“為了長江流域魚類資源早日恢複,我們流的每一滴汗都是值得的。”劉凱說。

圖片

  為何對刀鱭“情有獨鍾”?

  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等待,10時,護魚員啟動絞繩架開始收網。很快,劉凱和韓春華等護魚員站到船的左側,將深約20米的漁網慢慢往上拉。看到一條細細長長、銀白色中略帶黃色的刀鱭,他捏住刀鱭卡在網眼裏的腮部輕輕往上一提,刀鱭就離開了漁網。

  “這條魚大概有3兩。”劉凱將魚放在手心裏掂了掂,開心地說,“2019年刀鱭停止商業性捕撈,特別是2021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麵禁捕後,刀鱭數量明顯多了,大體格個體的比例也多了。”韓春華在搞“科研”前,做了20多年漁民,他說:“在2019年前,用這樣的網一網能捕上來兩三條刀鱭已經很不錯了,能看到三兩的刀鱭算‘撞大運’。”

  在采訪時,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多次提到5月上旬一個刷屏了朋友圈的“江豚追食江刀”短視頻。兩種長江特有生靈激情同框的畫麵,也讓追了半輩子魚的他感慨不已。其實,上世紀90年代,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就開始監測長江刀鱭等重要水域的魚類資源狀況及變動趨勢,包括供人們食用的漁業資源和其他重要物種資源。

  “實施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禁捕之後,魚多了還是少了、大了還是小了,必須通過長時間、係統性的科研監測來解答。”徐跑介紹。

圖片

  為何對刀鱭如此這般“情有獨鍾”?“從刀鱭資源恢複情況,可以窺見江海洄遊生物資源在長江的恢複狀況。”劉凱告訴記者。

  一直以來,長江刀鱭都被視為江海洄遊生物代表種,且是較早禁捕的物種,通過定時定點開展科研監測,能夠精準掌握刀鱭從大海洄遊到長江的種群生態特征,待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科學評判江海洄遊生物資源在長江的恢複情況。

  他指著電腦裏的監測信息介紹,20世紀70年代刀鱭年產量最高達4100多噸,普通百姓都吃得起;10年前刀鱭數量開始急劇下降,2012年清明時的刀鱭甚至炒到8000元/斤,從市場需求角度也能充分反映刀鱭資源急劇衰退的趨勢。

  禁捕力度不斷加大,人們對生態保護的意識也不斷增強。自2019年2月起停止長江刀鱭、鳳鱭、中華絨螯蟹等專項捕撈物種的商業性捕撈;2020年起長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麵禁止生產性捕撈;2021年起長江十年禁漁全麵實施。

圖片

  禁漁3年,“母親河”恢複得怎樣?

  10時40分,焦曉燦清點後輕輕蓋上樣品箱說:“捕上來190條刀鱭,是今年監測開展以來最多的一次。”從另一條監測船上跨過船舷而來、紮著辮子的碩士研究生魏淑偉聽到這個喜訊後一拍額頭“哀歎”:“唉,今天又要加班‘看星星’了。”

  此前,一份官方數據顯示,長江刀鱭密度增加了不少,2021年刀鱭資源密度分別為4.32×10^4尾/立方千米和0.33×10^4千克/立方千米,與2020年相比分別增加96.4%和106.3%。

  在劉凱打開的手機頁麵上看到,他們統計了2019年以來刀鱭科研監測數據。結果表明,自2019年至2022年,刀鱭資源密度呈逐年上升趨勢,總體恢複態勢良好。

  這是否意味著,通過這幾年禁漁,“母親河”魚類資源水生態係統漸入佳境?

  劉凱說,魚類資源回到曆史高位並不一定就是“平衡狀態”,換言之,並不是高產量就意味著生物多樣性及魚類資源可持續發展狀態好;而判斷魚類資源、其他水生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係統是否達到係統平衡狀態,還需要長期持續的調查監測和科學研究來提供支撐,持續跟蹤長江刀鱭等江海洄遊生物代表種的種群和洄遊特征即為重要任務之一。

  “目前,距離實現長江流域資源全麵恢複、實現生物完整性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保護生態需久久為功。”徐跑認為,一方麵,禁捕勢頭隻能緊不能鬆,要讓魚類有“休養生息”的地方。另一方麵,在科學放流、生態回捕的同時,要加大水產產業發展力度,保障人們的食用需求。

圖片

  讓“追魚者”們欣慰的是,隨著長江大保護理念的深入人心,近兩年非法捕撈、非法采砂案件數量明顯下降。與此同時,昔日難覓蹤跡的“長江微笑天使”江豚、“國鴨”中華秋沙鴨等“水中大熊貓”“鳥中大熊貓”,也用它們的頻頻亮相或者“首秀”為長江無錫段的生態治理“點讚”。

  目前,在長江無錫段35.7公裏長江岸線及相關重點水域的鄉鎮、園區、企業等均加入禁捕退捕監管網絡,江陰、張家港、靖江等還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巡查,有效提升橫向協作和縱向聯動能力,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形成24小時強監管態勢。“全新的‘江盾號’漁政執法船已整裝待發,‘守護者聯盟’又多了一位重量級‘成員’,多部門聯合執法更有力了。”江陰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執法人員儲愷介紹。

  讓徐跑們感到欣喜的是,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擁江抱湖的無錫正圍繞種業這一農業的“芯片”,結合太湖三白、長江三鮮、河蕩三青等特色水產資源發展種業經濟,全產業鏈打造產業園,積極探索及踐行農業強市,打造“新魚米之鄉”。(江菊敏、徐兢輝、朱雪霞)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