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呼叫飛機!小夥開發智慧農業平台,讓無人機飛手接單為農民幹活
2023-07-03 19:57

山東小夥朱梅楠大學畢業後去北京做了農業教授的科研助理,看到了全程機械化給農業帶來的便利,意識到研發植保無人機蘊含著很大的商機。於是他辭職回鄉,和幾個小夥伴創辦了植保無人機公司。隨著中國農業向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發展,他們拓展植保無人機數字化服務,開發出類似滴滴打車的無人機智慧服務平台。至今已為農民飛手群體帶來增收累計1000多萬元,部分飛手一年作業三萬畝,年收入達到十五六萬元。朱梅楠說:“農民有非常多的經驗和技術,也有很多好的想法。他們接觸了新鮮事物之後,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讓我覺得做農業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小夥辭職回鄉做農業

創新研發植保無人機技術

朱梅楠是青島膠州市人,在青島科技大學讀生物工程和國際貿易雙專業,2012年畢業以後,他到中國農業大學跟著一位教授做助理,從事桑樹和大田作物生產管理工作,大大開闊了眼界,對農業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當時在農業的耕、種、管、收四個環節中,耕、種、收都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但田間管理這方麵的機械化一直是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到2015年左右開始有無人機作為試點樣機在農業上應用,“當時無人機造價非常高,作業性能非常不穩定,隻能說是一個演示工具。”不過,朱梅楠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他認識了幾個小夥伴,其中有一位從事過警用無人機和消防無人機研究,他們聊了聊各自的想法後一拍即合,決定創業,把無人機用到農業領域。於是他們湊了100萬元,2017年1月回到青島成立了青島一粒粟農業科技公司,“其實第一台機器在公司成立之前就開始研發了。”

朱梅楠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

起初家裏人對他們從大城市回來做農業創業的決定是比較反對的,“家裏人覺得不應該去做農業,更不應該在農業領域創業。”產品沒有做出來的時候,他們也沒法去和家裏人很好地溝通,“隻能幾個人悶著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通宵達旦工作。”

研發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遇到多次失敗。“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們的機器前期調控有一些偏差,往往很容易導致無人機定位不準。在田間地頭,經常有樹或電線杆,測試的時候,有很多次飛機飛過了,哪怕隻偏差一米,也很容易撞到前麵的樹。萬一撞到,我們可能就要把整個機器的機械構造推倒重來。”

他們在青島找到一位農民,想用他的一塊田地當試驗田。因為植保無人機是全新的事物,當時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也沒有想過能這樣用,而且和傳統種地經驗有點相悖,農民不太能接收。他們就找了一小塊試驗田,跟農民們打包票,如果出現問題,比如蟲害或者病害沒控製住,他們來負責。

“我們2017年用的試驗田有十來畝地,省水、省人工的效果特別明顯。跟種植戶再去聊的時候,他說以前這10多畝地打藥基本上需要兩三個人,從早打到晚才能打一遍,我們用飛機去打藥,可能一二十分鍾就打完了,特別節約工時。看到科學技術給傳統生產帶來的改變,種植戶們很高興,還主動幫助我們去推廣。”

飛手在測試植保無人機的使用

做推廣遇到不少困難

員工深入田間地頭曾熱到中暑

用了大半年時間,到了9月份開始種玉米的時候,他們的第一款植保無人機定型了,然後是做推廣,開車拉著無人機去內蒙古、吉林、廣西等地。

開拓市場和研發機器有很大不同,研發機器在工作室裏就行,是和機器打交道。開拓市場的時候,需要對接很多人,而且是不同地區的人。在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的經驗有差別,對於這種外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就要慢慢跟人打交道,讓他們去接觸這個事情。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有一次在玉米需要打藥的季節他們到東北做推廣,那時是天氣最熱的時候,氣溫大概有40攝氏度,東北的玉米因為不控旺,長得有2米多高,進玉米地非常悶。他們有一位同事在地裏測試效果時中暑昏倒。

那時候是農業植保無人機開始興起的時候,朱梅楠搶到了市場先機,2018年在全國銷售出去100多台機器。農民越用越覺得好,沒有出現漏打,作物沒有生蟲,效率是人工完全沒法比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飛手在地裏用植保無人機打藥

他們的產品也一直在升級,2017年推的第一款飛機是六旋翼的,2018年以後主推四旋翼無人機。載重量也在不斷升級,從10升到20升、30升。2023年推出40升無人機,還在研發50升的機器。通過提升技術,可以進一步簡化作業流程,提高效率。

在和一線農業勞動者交流的過程中,朱梅楠也學習到很多東西。無人機隨著載重量越來越大,搬運越來越不方便。他們起初沒有考慮過這方麵的問題,但在作業場看到飛手自己焊一些架子、滑輪,用來裝卸無人機非常方便,他們也得到了啟示。、

開發機器的時候,他們對於用十字噴頭、一字噴頭還是扇形噴頭拿不準,後來在種植戶那裏收獲了很多好的建議。“因為他們有種大田的,希望用扇形噴頭增加噴霧,霧化會非常好。我們去給果樹作業時,果農會跟我們講扇形噴頭霧化量很大,但是打不透,他們打藥都用一字噴頭,我們就開發無人機的一字噴頭,打果樹會比較透。我們讓無人機可以適配不同類型的噴頭,適應不同場景的作業,這就是根據農民的反饋做出的改進。”

見證傳統農業轉向智慧農業

是挺有樂趣的一個事情

隨著最近幾年農用無人機市場慢慢趨於飽和,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們也沿著植保無人機這個渠道,拓寬業務範圍,首先把人員培訓納入進來,把對飛手的服務作為後期工作的一個重點。

很多飛手購置了植保無人機之後自己用,或者依靠周圍熟人的介紹尋找業務,和農戶的需求不容易對接。疫情期間,他們潛心研發了一款無人機智慧服務平台,在這個植保無人機智慧服務平台上,有“呼叫飛機”和“我要接單”的選項,作業類別有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等十多種。“像滴滴打車一樣,農戶和飛手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發布需求和服務,讓更多閑置的無人機用起來,農戶想找無人機幹活的時候有渠道去聯係,讓無人機在這個平台上透明化作業。無人機作業的數據在平台上能夠詳細看到,不至於飛手說打了多少地,農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數據在我們平台上都能看見,用戶在交易完成後還可以發表評論。”

農民可以在平台看到無人機作業的數據

在平台上看到有用戶評價說:“飛手接單很快,按約好的時間來打藥,一百多畝地不到兩小時就噴好了,節約了不少功夫。”“無人機噴灑農藥真是太方便了,像這樣高科技的農業機械應該多多推廣,我們肯定大力支持,服務人員態度好,非常感謝。”

類似滴滴打車的智慧平台提供了呼叫無人機等服務

朱梅楠說:“植保無人機的研發生產一直是我們的基礎業務,而培養飛手可以為我們儲備更多的人才。有了人和飛機,再加上有我們平台的鏈接,就可以為更多農戶去做一些社會化的服務,讓更多人享受到飛機打藥的便利,各個環節互相銜接。”推出這個平台之後,加上後期社會化服務越來越多,雖然植保無人機市場競爭激烈,但是他們的公司基本上穩定了下來。

這個平台是開放性的,不僅服務於公司的飛機用戶,其他品牌無人機用戶隻要取得了相關的認證,有相關作業經驗,都可以接入進來。他們這個無人機智慧作業平台參加了不少創新創業比賽,先後獲得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創業比賽一等獎,農業農村部創新創業比賽三等獎。

目前這個平台上已經有三百多個注冊飛手,4月到5月是小麥作業季,今年這兩個月平台上完成作業差不多30多萬畝次,已服務畝數總量達到320多萬。有些飛手一年能播撒兩三萬畝,僅靠無人機服務就能獲得十五六萬元收入。

從2017年到現在,朱梅楠見證了中國的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的轉變。朱梅楠說:“我覺得做農業是挺有樂趣的一個事情,農民有非常多的經驗和技術,也有很多好的想法。他們接觸了科技之後,會碰撞出新的火花。我們現在經常跟員工說,沒事就多到田間體驗,跟老大爺們去聊聊天,看看他們怎麼種地,去汲取一些經驗,然後再回到公司,看看如何去轉化,如何更好地為農民們服務,他們給我們的肯定非常質樸,也很打動人,是讓我們能夠堅持做下去的動力。”

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編輯|張冰晶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和視頻素材: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