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男子遭遇“大腦殺手” 醫生手持“瞄準鏡”精準“狙擊”
2023-07-17 21:50

29歲的章先生在江蘇一家公司工作,自5月起他常常感到頭暈,起初以為是工作繁忙出現了頸椎問題,但並未引起重視,近期突然右側額頭出現“跳痛”,還波及了右側後腦勺,持續了近一周無法通過休息緩解。章先生遂至當地醫院就診,經核磁共振結果和一係列影像檢查提示章先生可能患上了膠質瘤,這讓章先生一度無法接受。經過推薦,他趕往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尤永平教授處就診。

年紀輕輕竟患上膠質瘤

尤永平教授接診後,對章先生完善了頭顱的相關檢查,影像提示章先生右側額葉占位,證實了此前的診斷,考慮是膠質瘤且高級別膠質瘤可能性大。考慮到此腫瘤導致雙側腦室受壓,中線結構出現左移,腫瘤已侵襲了附近組織,尤永平教授建議章先生需盡快進行手術幹預。

MR影像提示膠質瘤

麵對章先生的疑惑,尤永平教授解釋,被稱為“大腦殺手”的膠質瘤,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惡性腫瘤,具有高致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等特點。根據惡性程度不同,常分為1-4級,1、2級為低級別膠質瘤,3、4級為高級別膠質瘤。近年來,腦膠質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趨勢,以膠質瘤為多發的神經腫瘤出現年輕化趨勢,已成為青少年腫瘤首位死亡原因。

對於病因,尤永平教授表示目前學術界認為可能與基因和環境有關,但尚不明確。在詢問了解後,發現章先生的母親曾在一年前也被確診為腦膠質瘤,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接受了手術治療,所以章先生此次患病很大程度與家族性遺傳因素相關,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明確。

醫生裝上“瞄準鏡”“狙擊”腫瘤

尤永平教授表示,大多數膠質瘤是侵襲性生長,病變邊緣不清,手術醫生在手術時,憑顯微鏡觀察、超聲或神經導航等技術引導進行操作對於邊緣的判斷還存在局限性。盲目擴大切除範圍很有可能影響患者功能,因此往往腫瘤難以實現完全切除,術後易複發,如何讓手術更精準成為努力突破的研究方向。

目前該院神經外科腦膠質瘤團隊正在開展一項在術中快速鑒別腫瘤的臨床研究,采用微米手術顯微成像技術,相當於為手術醫生裝上“瞄準鏡”,可以讓手術視野放大1000倍達到“細胞級”!隻需判別視野中的異形細胞組織,即腫瘤細胞,手術切除這部分區域組織,保留正常組織即可。而整個染色、判別及切除的過程僅需數分鍾。該技術可快速清晰的在術中識別腫瘤侵襲範圍,進而提示醫生確定擴大切除的邊界,做到最大化安全切除腫瘤。

尤永平教授手術中

近日,章先生選擇接受手術,手術團隊在其右側額部弧形開切口,術中通過導航及超聲標記腫瘤邊界,在術中超聲引導下完整切除。之後尤永平教授在瘤腔內進行染色劑染色,並用“瞄準鏡”——手持式細胞顯微鏡全麵探查腦腫瘤切緣情況,僅用時3分鍾,畫麵上顯示已被染色的細胞結構,其中有細胞密度高、核異形的情況提示腫瘤細胞存在,說明邊緣仍有異型細胞殘留。手術團隊繼續對殘留部分進行手術切除,切除後再次進行手持式細胞顯微鏡的複查,未發現明顯異型細胞,確認已達最大安全切除標準。術後患者恢複良好,無功能障礙,最終病理為4級膠質瘤,目前正在行放化療。

尤永平教授團隊應用微米手術顯微成像技術

新研究未來可造福更多百姓

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委會主任委員尤永平教授表示,如何盡可能的提高膠質瘤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是全國腦膠質瘤同道一直努力的方向。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目前已運用該項技術開展20多例膠質瘤手術,均取得了良好結果,接下來還將繼續開展多中心推廣。此項研究將有望彌補術中導航、術中超聲、術中MR等技術的短板,以接近組織病理學的標準判別術中有無殘留腫瘤,實現手術超越“影像級”,達到“細胞級”的精準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通訊員 侯雨萌 張軍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

校對 盛媛媛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