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成功啦!腦癱小夥挑戰高原騎行“天花板”,兩個月騎了4600公裏!
2023-07-18 20:33

時下,挑戰各種難度騎行的“騎行達人”、“騎行大神”屢見不鮮,但近日一名十分特殊的騎手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他小時候被確診腦癱,一度走路都搖搖晃晃,時常雙手發抖,更別說騎車了。但如今的他卻順利完成了騎行318國道的壯舉,騎到318國道的終點後,他還沿著219國道繼續騎到中尼邊境的吉隆口岸,然後返回拉薩,兩個月騎了4600公裏!7月18日,剛剛返回拉薩的李明接受了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的采訪,他說,這次挑戰給他帶來了很多改變,身體的機能變好了,心胸也更加開闊了,他希望“通過騎行闖出一條路,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小時候被確診腦癱

如今被稱“騎不死的李明”

李明是黑龍江佳木斯人,1986年出生的時候母親難產,為了保證母子生命安全,醫生用產鉗把他夾了出來,生下來3天不會哭。

李明兩歲前不會爬,不會坐,19個月大的時候被確診為腦癱,直到5歲還不會走路。那時候父母的單位效益不好,他們隻能一邊做點小生意,一邊帶他四處求醫,但是從來沒有放棄。

腦癱對李明的主要影響是走路不穩,雙手發抖,不容易完成精細動作。直到6歲時,李明才有一點零星記憶,不過童年記憶裏經常都因為走路磕磕絆絆、說話磕巴被嘲諷。

但是李明的心態很陽光,他8歲上小學,並不覺得自己與其他同學有什麼不同,反而努力嚐試融入。初中畢業之後,李明進入一所職業高中讀計算機專業,但是畢業後難以找到對口的工作,隻能和家人一起做小生意。

因為家裏生意不是很好,李明就想出去闖一下。2006年,18歲的李明跟著同學來到北京。

他先做了幾天保安,因為手抖被辭退。沒有辦法,他找到在北京做物流的三舅,幫著送貨、卸貨,跟著幹了幾個月,李明熟悉了北京的路況,買了一輛三輪車,在五環內為舅舅送貨物,每天要騎車跑60-70公裏。

父母不放心李明一個人在北京,那一年9月關掉了老家的生意,一起到北京和兒子團聚。一家人先是用小麵包車幫人運貨,後來又跑從北京到廣州的長途貨運。

跟著媽媽跑北京到廣州的貨運時,高速公路還不是很完善,GPS導航也沒有普及,李明卻能夠給媽媽準確指路,記憶力讓媽媽感到驚訝。

2011年,李明在一家做葡萄酒的外企找到工作,負責外勤送貨。他遇到一名喜歡騎車的同事,每天騎20公裏上下班。以前李明跟著家裏人送貨的時候騎過自行車,但是騎起來一直晃,媽媽擔心安全,不讓他騎。看到同事騎車,他很好奇,問同事累不累,同事說不累。

新世界的大門向李明打開了,2012年6月2日,李明買了一輛山地自行車。他開始一點點練習,起初騎5公裏,慢慢地越騎越遠。有時候晚上沒事,20公裏的路甚至故意繞個50公裏。“那時候確實挺吃苦,膝蓋疼得想哭,到家我不敢讓父母知道,怕他們擔心,不讓我騎自行車。”

2013年5月6日,李明在路上騎車,一個轎車司機不小心將他撞出10多米,自行車被軋壞了。李明很著急,他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怕父母知道後,會不讓他繼續騎車。他沒有要其他賠償,隻要求對方賠了一輛自行車。

他的騎行距離越來越長,不斷挑戰自己,2014年7月,他參加環青海湖騎行比賽,騎了十多天,此後父母終於放心讓他騎車了。

從2014年起,他參加了多項騎行活動,如2015年2月從北京到煙台騎行1000公裏,2016年2月從煙台到上海騎行1000公裏,他還多次參加法國PBP中國區200公裏選拔賽。2016年8月參加第四屆青海湖殘疾人自行車邀請賽,2019年5月參加手搖中國“追夢行”活動(“手搖中國”是一支在北京成立的戶外團隊,由來自國內外殘障和非殘障夥伴共同組成,多年來致力在中國倡導殘障人士適能運動和無障礙出行),與6個國家的自行車運動員一起從北京到漠河騎行了2617公裏。

李明從北京到漠河騎行了2617公裏

2016年,李明加入北京市殘疾人自行車運動隊,業餘時間去訓練。他很想參加殘疾人奧運會,但由於有工作要做,有房貸要還,兩年後不得不退出自行車隊,不過一直沒有放棄騎行。

從2012年到2019年,李明的騎行裏程達到7萬公裏。他在短視頻平台的賬號是“李明騎跡”,而朋友們則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騎不死的李明”。

一路騎行從不推車

“推著走100米也不完美”

騎行給李明帶來很多改變,他的自信心更強了,藥也不用吃了,“騎行是我的理想,我喜歡挑戰自我。我認定騎行對我的康複有效果,能夠慢慢調節我的身體。”

李明有一個夢想,就是挑戰騎行天花板——318國道,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做了幾年的準備,而且從3月份就開始在北京拉練,每天騎70公裏山路。

5月18日,李明從成都出發,正式踏上318川藏線的騎行。

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我從不推車,實在騎不動就停下來緩一會,自己感覺哪怕推著走100米,也不完美了。”

川藏線上騎行者比較多,李明經常遇到同行者。他建了一個“5200李明騎跡”微信群,騎友從50後到90後都有,大家互相交流信息。

李明騎行318國道,沿途看到不少美景

路上他找最便宜的旅店民宿,25元、50元住一晚,很多人被他的精神感動,經常會減免一些收費。路上很多人遇見他,都會打招呼“紮西德勒”,沿途的自然風光也讓李明大開眼界,雖然累,但是李明感受到從所未有的開心。

6月15日,李明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翻越了海拔5000米的高山2座,海拔4000米的高山10座,終於抵達拉薩。

李明一路騎行到達拉薩

然而,他不滿足於騎完川藏線,還想繼續向前騎,一直到318國道的終點,再沿著219國道騎到中尼邊境的吉隆口岸,然後返回拉薩。

這段路全長1100多公裏,而且和川藏線區別很大,一路上不僅海拔更高,而且大都是無人區。他因為手的動作不靈活,自己搭不了帳篷,必須找地方住宿,在這段路上住宿的地方比較難找。但他決心往前走,“我有這樣的騎行能力,想用自己的毅力讓更多人知道腦癱患者也能做到這樣的事。”

騎行讓身體機能變好了

希望未來闖出一條路

李明在拉薩休息了3天,6月18日開始第二段挑戰。這次他孤身一人,獨自享受挑戰。

李明說:“出發以前都是夢想,上路以後都是挑戰。”第二段挑戰的難度遠超川藏線,這裏不僅海拔高,天氣變化也非常快,有時突然就會下雨甚至下雪。路上經常能看到雪崩的警示標誌,這些甚至在川藏線上都不太能見到。

6月25日到了珠峰大本營,6月30日到達318國道原點聶拉木人民廣場,7月7日到達吉隆口岸,“每一段都很有難度,確實吃了不少苦,但我喜歡這種挑戰。”

在高原騎行,他有時候感覺氣喘不上不來,就緩一緩再騎。有一次可能因為醉氧,李明暈了過去,醒過來後感覺不能待在那裏,就慢慢騎行,過了一兩個小時才緩過來,恢複正常。

在這段路上基本找不到飯店,即使遇到一家,一般都是早上10:00才開門,而他基本上是7:30就出發,因為晚了可能到不了下一個地點,萬一銜接不上,就可能困在無人區,所以每天出發時要帶不少食物。

一路上他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在海拔5100米的米拉山遇到下雪,有人看到李明的衣服不夠保暖,就送給他一件大衣。珠峰大本營有一位民宿老板免費讓他住宿,還送水送麵包……

李明到達珠峰大本營

有一次,前後地點相離200公裏,中間還有兩座山,李明沒能按計劃騎到下一個目的地,就在一個道班睡了一夜,道班師傅怕他凍著,夜裏在他的睡袋外麵裹了三層毛毯。朋友們說他一路上是吃百家飯,睡百家炕。

抵達吉隆口岸後,李明原路返回拉薩。雖然這條路已經走過一次,回來時的感覺卻完全不同。“每天騎車不是說說而已,會有心跳加速的感覺,看著唯美的畫麵,騎著單車一公裏一公裏地探索前路的奧秘,雖然走同樣的路,去和回的景色感覺完全不同。”

李明在6月18日出拉薩的第一天走錯了路,回頭要逆風翻越20公裏的大山,幸虧一對老夫婦看到他,把他帶到家裏住了一晚。之後的20多天裏,老人一直關心著他,經常問他到哪裏了,路上怎麼樣。

7月17日,李明又來到老人家裏,老夫婦高興壞了,給他煮了甜茶,幫他理了頭發,聊了這些天來的事情。

7月18日下午,李明回到拉薩。

李明成功完成挑戰

這次騎行之前,因為手顫抖的原因,李明不太敢用手機,現在他突破了這個障礙,路上的視頻和照片基本上都是自己拍攝,手越來越穩。他還想嚐試更多挑戰,比如學習搭帳篷,這樣明年就可以騎行阿裏。

李明說: “運動能夠改變身體,運動能夠改變大腦。我希望通過騎行闖出一條路,能創造一點點的價值。如果在我的影響下,能讓一個人更健康,我也會感到快樂,這是我的初衷。”

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編輯|張冰晶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和視頻素材: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