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紫金e評:讀懂“博物館熱”背後的文化自信
2023-08-05 17:57

 定鬧鍾搶票、多個設備同時搶票、不停刷新係統……這個暑假,不少觀眾為預約到博物館門票,使出渾身解數。從“高冷”到“出圈”,“博物館熱”體現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也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自信。

某短視頻平台《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中顯示,00後中愛看博物館相關視頻的人,相較其他年齡占比更大。據有關平台統計,關注博物館信息人群中,18~30歲的總占比近50%。他們對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時的生活圖景、古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中華民族從哪裏來、中華文明的起源等懷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少年輕人在博物館中被文物背後的曆史故事所觸動,獲得了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和情感共鳴。這些都促使他們走進博物館,自覺地去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曆史底蘊。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許多年輕人走進博物館,是為了探索曆史與文化的魅力,給自己加一頓精神上的“營養餐”。譬如,在甘肅簡牘博物館,透過千年的墨跡,一枚枚簡牘如同閱盡滄桑的老者,帶著感情與溫度訴說著一個個故事,引領我們去探索屬於簡牘的美。年輕人熱衷於逛博物館,折射出的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如今的博物館,越來越多有料、有趣、有用的知識被呈現在人們麵前,不同群體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在河南博物院,觀眾除了可以在展廳觀看新石器時期的骨笛,春秋時期的楚國青銅編鍾,還可以走進音樂廳,直觀地、沉浸式地感受古代樂器發出的聲音和魅力。從展覽中汲取更多感悟,與文物進行一場“走心”的深度對話,可以說,曆史與現實交融的“博物館熱”,正在讓更多的人心靈得到潤澤,文化自信得以增強。

在科學技術賦能博物館的當下,博物館也在探索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等新型文旅服務,廣泛運用數字化技術,創新博物館敘事方式。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流動的文化)智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打破傳統模式,聲、光、電、影與實物結合,讓文物和曆史“活”起來。用好用足技術優勢,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博物館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間,優秀傳統文化獲得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隨著“博物館熱”的興起,一些博物館還發展了豐富的文博創意產業。博物館通過創新推出一係列文創產品,努力讓文物“活”起來、文創“潮”起來。今年暑期,南京博物院推出10大類共一千餘件文創產品,其中南博院藏文物係列筆記本、南博院藏文物係列金屬書簽等尤受歡迎,最高時單品一天可以售出一千多件。借助通俗文化的包裝手段,一些專業門檻很高的“高冷”文物迅速“出圈”,成為廣受歡迎的流行文化符號。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一件件文物承載著千百年的曆史滄桑,抽象、模糊的曆史從而變得具體生動。博物館裏,厚重的雲夢秦簡、恢弘的千裏江山圖、古雅的賈湖骨笛,中華文明傳承不息;博物館外,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曆久彌新的文化元素,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把博物館做好做大,守護好文化根脈、記錄好文明進程,我們共同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陳語竹)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