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內生創新融合 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
2023-08-09 10:27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推進鄉村全麵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和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顯然,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文化振興正是實現鄉村全麵振興的精神支撐與內生動力。

◆主體錯位與創新不足:鄉村文化振興遭遇的發展問題

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國各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鄉村文化建設的一係列決策部署,鄉村文化振興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依然麵臨著一些發展難題。

一種是主觀困境,表現為認知片麵、主體錯位。由於鄉村文化振興指標量化難、建設周期長、成果見效慢,人們在主觀認識上更重視產業、生態、組織和人才振興,對文化振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近年來願意留在鄉村、回到鄉村的“原鄉人”“返鄉人”“新農人”數量不斷增長,但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方法大多集中在招商引資、文化產業之上,存在誤把外來客商、文化資源當作鄉村文化振興主體的片麵觀點。在鄉村文化多元建設群體中,農民這個真正的主體被邊緣化、對象化,形成主客體之間的錯位。

另一種是客觀難題,表現為鄉村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不足。中國鄉土文化既具有中華民族統一的文化特性,又有著“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的鮮明文化特色。但是,在鄉村文化振興實際過程中,“千村一麵”“雷同展演”等同質化現象時有出現。文化傳承創新思維不足,導致鄉村中的各類文化遺產遭遇簡單的“符號化”提煉,套用現代營銷手段的“模板包裝”後形成浮於表麵的雷同化展演。傳統鄉土文化真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潛能尚未充分發掘,未能形成強大的內生文化動力。

◆科技加速與文化離散:鄉村文化振興麵臨的新挑戰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時期,新時代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

科技加速帶來新問題。當今我國正處於新一輪科技變革興起的關鍵時期,科技高速發展成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從5G、大數據、元宇宙到人工智能,科技日新月異為社會文化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特別是媒介技術的深度變革,對文化建設產生巨大影響,業已嵌入到鄉村文化的創造與內生邏輯之中。新媒體與數字化手段給鄉村文化振興帶來新的活力,如“鄉村春晚”、“村BA”、數字鄉村文化直播等,令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流量成為新農資。新媒體時代的數字媒介賦能,為拓展鄉村文化傳播渠道和增強鄉村文化自信開辟了廣闊空間。然而,在高速前進的數字技術變革麵前,傳統鄉土社會在科技方麵的“先天不足”,使其一直處於努力奔跑、追逐技術的探索之路上,部分鄉村由於文化建設人才缺乏、基礎設施支撐不足、數字媒體技術壁壘等困難,常常不自覺地被甩出科技加速軌道。

文化離散造成新失衡。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轉向了高質量發展。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不可避免地使鄉村產生文化離散現象。一方麵,市場因素不斷滲入到相對封閉的鄉村社會中,引發鄉村文化觀念與價值準則的巨大變革,削弱了村民個體對傳統鄉村社會的文化理解與文化認同。另一方麵,以經濟因素為導向的社會流動,使得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持續推動鄉村社會的個體化進程,鬆動了“差序格局”下鄉土文化的根基,大量農民離土又離鄉,傳統倫理和文化價值影響力逐漸式微,經濟富裕與精神貧困之間的失衡日漸顯現。

◆內生·創新·融合: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指向

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是根植於中國鄉村獨特土壤,立足於鄉村經濟基礎,反映鄉村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文化。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振興,要堅持黨和政府在重建鄉村文化與引領精神文明建設方麵的正確領導,從內生、創新、融合的三重實踐指向發力,真正把握住鄉村文化振興的正確方向,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因應新時代的挑戰。

激發鄉村建設群體主體性,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是誰的鄉村,文化是誰的文化?長期以來,認識誤區和主體錯位的主體困境,造成了村民成為“被呈現者”和“城市的他者”,而不是主動創造者的現象。今天的中國鄉村文化能量不斷積蓄,完全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近年來,多地農民自發開展“土味”十足的“鄉村春晚”“村BA”等鄉村文化實踐,真正呈現出了鄉村的主體性、農民的文化自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昭示著鄉土文化的複興。“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流量成為新農資、農民成為新演員”還不夠,農民還應該成為鄉村文化的主動創作者、表達者與傳播者。隻有激發出村民、鄉賢、鄉村幹部等多元群體的參與自覺和行動自覺,才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強鄉村文化感召力,重拾鄉村文化自信,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

挖掘鄉村在地文化獨特性,驅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多元創新。

在地化是與全球化發展相區別的另一種發展潮流,強調不同地區在普遍和同質的發展中,應立足本地特色製定發展規劃,積極與外來力量相互作用轉化,形成深耕在地方特色土壤中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的基礎上生成了特有的人文傳統和價值觀念,不同村莊中豐富的曆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日、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蘊含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無限能量。近年來,多地鄉村開展“屏南憑什麼”“浮梁鄉創節”等在地化文化創新,通過賦予鄉村文化當代內涵、表達方式年輕化、打開方式多元化等創新方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有效激活鄉村傳統文化,有力推動了新時代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堅持城鄉文化融合協同性,彙聚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隻有加強城鄉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才能走出一條城鄉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共同繁榮發展之路。因此,鄉村與城市文化應融合共生、協同發展、形成合力。要積極構建城鄉文化互通渠道,促進文化產業轉型,打造城鄉文化融合品牌,構建城鄉文化人才流動機製,統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隻有打破製度、人才、市場等要素的流通壁壘,增強城鄉文化發展的聯動共享,借助城市資源供給和創新動力培育上的優勢,支持鄉村文化發展,弘揚鄉土文化精粹,才能彙聚成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合力。

鄉村的核心是人,鄉村文化是鄉村的根與魂,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和自信自強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既是中國農村社會發展的“穩定劑”,也是塑造鄉村文化自信的“能量堆”,更是鄉村全麵振興發展的“加速器”。隻有厘清鄉村文化振興內涵,明確製約發展的現實困境,積極應對新挑戰,從內生、創新、融合三個實踐指向切入形成著力點,才能真正將文化振興貫穿於鄉村全麵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為鄉村全麵振興提供思想基礎和關鍵支撐。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媒介研究中心)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