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管前程(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數字育種、智慧農機、智慧農場等數字化生產模式遍地開花;農村電商蓬勃發展,農村政務數字化,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人們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廣袤田野上,一幕幕智慧場景精彩呈現,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鄉村振興帶去澎湃動能。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上,以新興技術助力鄉村全麵振興,充分激發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內生動力,是我們堅持全麵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答卷。
數字技術推動農業智慧升級。智慧農業將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相融合,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技術,對農業生產各環節進行數字化管理,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促進農業在生產決策、過程管理、產品質控、經營體係等領域改革創新,全麵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與服務便捷化水平。農產品的精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智慧化管理,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助力農業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比如,浙江省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先行者,提出探索打造“浙江鄉村大腦”,以“大腦+應用”為主體框架,集成“浙農富裕”“浙農經管”“浙農田”等“浙農”係列應用打造數字鄉村應用體係,讓數字技術應用覆蓋農業全場景。上線優質種源共享、智慧農田監管、畜牧風險管控等多項農業發展一體化應用,提供農業農技指導、金融保險服務、惠農政策查詢、產銷精準對接等多項親農服務,其中的經驗可複製可推廣,具有啟示意義。
數字技術助力鄉村生活智能便捷。近年來,多地以數字鄉村建設為契機,加快完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使得為村民提供出行、醫療、教育、養老等各類實時線上服務成為可能,更好滿足村民多樣化的生活服務需求。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提出,到2024年底,實現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超過2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提升2個百分點,農產品電商網絡零售額突破6300億元。有了數字基礎設施,更多鄉村孩子可以享受到便捷可及的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互聯網+醫療健康”走進偏遠鄉村,助力提高基層醫療水平,比如河南平頂山市郟縣、廣東清遠市陽山縣等多地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遠程醫生會診與治療指導,有效滿足了老百姓看病需求。
數字技術激發鄉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數字技術的介入,為鄉村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文化得以實現立體傳播,提高了鄉村居民對當地文化的關注和認同,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文化傳承使命感,激活了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近年來,更多的農民成為博主,在短視頻平台記錄並傳播鄉村文化,銷售創意產品,豐富了鄉村文化消費新場景,也拓展了文化交流新方式。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正改變鄉村文化遺產的保存和訪問方式,深刻影響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比如,在雲南建水縣,當地啟動“數字紫陶”項目,通過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現傳統非遺產業的數字化振興,為我們描繪了激動人心的文化傳承新圖景。
數字技術助力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成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趨勢,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文明建設,能產生“1+1>2”的效能。比如,在對生態環境的持續監控預測和警情預報中,運用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森林湖泊、大氣土壤、野生動植物等的實時數據智能采集,對特殊情況作出多源分析與係統研判,並以智能終端為中介進行遠程操控,最終實現快速響應和精準控製。如此,將有力提升鄉村生態環境監測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自然環境保護的人力成本與環境搶救修複的經濟成本,從根源上提升鄉村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另外,在汙染治理與環境修複中,數字技術同樣能夠發揮疊加效應,改進治理手段、提升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展望未來,我們將多措並舉強化數字賦能,不斷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讓鄉村振興有“智”又有“質”,讓廣大農民群眾收獲紮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