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空調、冰箱的年代,清涼的井水便是夏日消暑的最佳“伴侶”,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曾經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的井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當年遍布在南京街巷之中的井現在還有留存嗎?
同鄉共井
“井”字地名印刻城市記憶
沒有自來水的時候,滋養著生命的水井曾經遍布在南京的街巷之中,也正因為如此,南京的一些地名還關聯著井,比如南京人比較熟悉的楊公井、金沙井等。
關於楊公井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清光緒年間,南京城久旱不雨,百姓的吃水也成了問題。在此駐軍的一位楊姓清軍將領帶著士兵連掘了三口大井,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在井旁邊為他立碑,“楊公井”也由此而來。
金沙井的由來就頗有些奇幻的色彩了。據《江寧縣誌》記載,明朝時有一年大旱,河水幹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卻不料井中有沙,沙中還有閃閃發光的金粒,因此就將這口井取名金沙井,此後又演變成了地名。
1700年曆史同鄉共井寓意深
與楊公井、金沙井相比,位於南京市秦淮區老門西片的區同鄉共井雖然知名度略低,但卻實實在在有著一口井。
展現了南京老城南傳統民居風貌的老門西,也是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巷阡陌,記者在蜿蜒的小巷之中終於找到了同鄉共井。穿行在悠長的小巷之中,轉角處不僅豁然開朗,一口古井也呈現在了記者的眼前。盛放的淩霄花下,是已經不再使用的同鄉共井2號井。
同鄉共井2號井
“這口井已經有1700年的曆史了。”在一位住戶的指引下,記者看到了古井旁的銘牌:同鄉共井源於西晉永嘉南渡時期,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世家名士,擁立東晉政權南遷江南定都建康,開啟了金陵“六朝古都”的輝煌。這口井原是王導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從北方來的官民,要同舟共濟。“這是2號井,但1號井在哪裏呢?我在這住了幾十年了也沒有見過。”
“自從用上了自來水,井水也就越用越少了,後來因為井水水質變差,就沒有人再使用了。”這位熱心的住戶告訴記者,“過去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靠這口井,夏天冰個西瓜,用井水衝地降溫,好得很。”
守護“市井情緣”中的鄉愁
“高崗裏有口井還在用。”在這位熱心住戶的指引下,記者在另一條小巷找到了高崗裏9號井。“現在隻能用來衝衝地,不能飲用了。”一位女住戶一邊用水衝地降溫一邊告訴記者,記者探頭朝井口看去,果然井水肉眼可見的渾濁。
高崗裏9號井
古井與老巷總是相依相生,兜兜轉轉,記者又轉入了小百花巷,並找尋到了小百花巷16號井。不過井口的一塊大石頭已經在默默告訴眾人,這口井已經棄用了。枝頭蟬聲依舊,但用井水冰西瓜、存剩菜、潑地降溫的生活已經漸行漸遠。
小百花巷16號井
已在城市裏存在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井,默默見證著城市的變遷,更承載著很多人的記憶,希望古老的水井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讓這份“市井情緣”成為割不斷的鄉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薛玲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