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與共 中烏對話激活古老文明新生機
2024-07-23 21:33

 “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鬱,花果滋茂,多出善馬。”1300多年前,中國唐代玄奘法師這樣描繪撒馬爾罕的富饒美景。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都是文明古國,偉大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今天,中烏兩國文化、教育、衛生、旅遊、yabo2020 等領域合作不斷擴大,成為文明對話的好榜樣,彼此交心的好朋友。

近日,人民網“文化絲路”采訪攝製組走進烏茲別克斯坦,探訪古老絲路文明的輝煌曆史,記錄兩國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注入的生機活力。

文物無言 訴說文明互鑒往事

走進位於塔什幹的帖木兒家族曆史博物館,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穹頂典雅恢弘,三幅精美壁畫映入眼簾。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期間,參觀了帖木兒家族曆史博物館。一幅古絲綢之路地圖前,習近平主席說:“那裏是西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我的故鄉。”

如今擔任帖木兒家族曆史博物館副館長的蘇拉約·烏利婭巴耶娃對當年習近平主席的到訪記憶猶新。“習近平主席專注地聆聽了我們的講解。”在古絲綢之路地圖前,她告訴人民網記者,“在講解過程中,我們產生了這樣的印象:他是一位博學的領導人,不僅了解中國的曆史,也非常了解世界各國的曆史,並對此充滿濃厚的興趣。”

在博物館二層,陳列著記錄帖木兒時期中亞及周邊地區各方麵情況的珍貴文物。在一個標有“15-16世紀陶瓷藝術品”的展櫃前,烏利婭巴耶娃介紹說,裏麵畫有鳥和花紋的瓷盤,是當時的烏茲比克斯坦人仿照中國的瓷器紋樣繪製的。

從2000多年前開始,絲綢之路就連接了沿途各國。烏利婭巴耶娃說,在博物館展示的文件中,曆史學家、旅行者和使節們將帖木兒時期的烏茲別克斯坦描述為一個富饒的商品集散中心。當時的工匠會仿製中國的商品,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特色的花紋。這些珍貴的文物,記載著各國文明在此交流互鑒,不同的文化之間互相了解、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曆史。

青年交流 續寫千年珍貴友誼

“黃沙漫漫,孤城遠影;駝鈴聲聲,滿天星光。時空縮影,吉光片羽。都塔爾飽經風霜,輕輕低語。‘但事弦歌樂,誰道關山遠?’絲綢之路,‘思’之路。”

在撒馬爾罕國立外國語學院孔子學院,2024“國際中文日”漢字書寫比賽的作品張貼在走廊牆上。一筆一劃、端端正正,每一幅作品都展示著作者良好的漢字書寫能力。

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創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2000多年後,中烏之間的人文交流與合作,正在續寫人類文明交流史的華章。

走進孔子學院的教室,一幅“和而不同”書法作品懸掛在教室後牆正中。中方漢語教師正在講解漢語生詞和例句。

坐在課堂裏的金心今年21歲,已經學習中文4年。今年4月,她和孔子學院的老師一起到中國,參加了2024年“漢語橋”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青年學生春令營。在那裏,她交了很多朋友,還學會了下圍棋、跳中國舞。

今年是撒馬爾罕國立外國語學院孔子學院成立10周年。孔子學院現有中外方院長各1名、中方專職教師5名、烏方專職教師2名。

中方院長汪段泳介紹,目前這個學期,注冊學員數目超過600人。隨著中烏兩國經貿往來進一步升溫,孔子學院也正在努力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國際中文教育培養模式。

“中烏友誼已經長達2000年”,烏方院長薩法洛夫表示,當前中烏經貿領域合作不斷加強,年輕一代的烏茲別克斯坦人十分渴望接觸和了解中國文化。

以舞為媒 激活文明創新活力

2023年7月24日晚,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大劇院Tumor歌舞團在烏魯木齊為觀眾帶來歌舞晚會《我們共同的家園》,向新疆觀眾展現了烏茲別克斯坦絢爛多彩的舞蹈文化。

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在心靈間播撒了友誼的種子。

“我認為藝術讓人團結友好。到中國演出,是為了中國人民了解我們的舞蹈,同時,我們也了解了中國的舞蹈。我們和中國同行舉行了研討會,互相學習分享,上了非常有益的一課。”Tumor歌舞團舞蹈演員阿爾蘇告訴人民網記者。

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大劇院,繁複細密的白色花紋、富於當地文化色彩的圖畫裝飾著牆壁。劇院的拱門和廊柱層疊展開,置身其中,仿佛可以穿越時空。人民網記者到訪時,Tumor歌舞團正在這裏排練。

舞蹈團的成員介紹,曆史悠久的烏茲別克斯坦舞蹈分為費爾幹納、花剌子模和布哈拉三大流派,每個流派經典動作不同,有的更柔和,有的更硬朗剛勁,有的像火焰一樣熱情而富有表現力。

今年20歲的圖拉波娃·西托拉說,“透過舞蹈動作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女孩比較矜持,男性則比較豪邁。當其他民族學習烏茲別克舞蹈時,他們也在了解我們的思想和文化。”

22歲的別克穆拉托娃已經學習舞蹈11年。“我們參加了新疆的舞蹈節,受到非常熱情的接待,那裏的人們非常友好。嚐試新疆的美食非常有趣。”拉蘇爾則說,他最大的夢想是親眼看到長城,他確信,總有一天自己會去長城看看。

隻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通過越來越多的國際交流合作,中烏兩國青年正在傳承和發展各自的文明過程中,激活著古老文明新的生機活力。(人民網記者 劉慧、徐祥麗、劉寧、塗敏、褚夢琦、俄布拉依·對山、許崢、鄧潔、阿爾達克、李明琪)

視頻地址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