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博士生小夥不帶手機134天遊中國:困難很多但都克服了,收獲很多
2024-08-04 21:47

來一場沒有手機和網絡的旅行是什麼樣的體驗?正在英國讀博的90後山西太原小夥楊淏不帶手機旅行134天,走過中國24個省市,遭遇了很多困難,也結識了很多朋友,讀了不下40本書,還把所聞所見拍成影像。“最重要的是沿途可以不受任何打擾去專注寫作,旅程中我共寫下22萬字散文。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絕對專注的人生體驗。”

手機成了一個“數字化器官”

他打算做一個實驗

2023年11月27日,楊淏留下自己的一切電子網絡設備,包括手機、電腦等,僅僅帶了生活必須的衣物與一些身份證件,以及銀行卡和現金,還有兩個不能聯網的小相機,開始從故鄉太原出發,隨機搭乘各種交通方式進行出遊。

楊淏來自山西太原,曾經專業學習中國書畫,目前在英國攻讀當代藝術博士學位,研究數字平台對人們生活方方麵麵的影響。他發現手機與互聯網對當代人形成了諸多影響,其中之一是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掉,於是他養成了一個習慣,平常開始讀書或者寫作時,就會把手機關掉,或者設成飛行模式,或者幹脆放到另一個房間。到英國讀博士的時候,他的手機裏不插電話卡,家裏也沒有裝網絡,隻有工作室有網絡覆蓋,他平時往返於家裏和工作室,每天早上到工作室才能連上網,集中處理一下消息和郵件,然後在工作室待一整天。“在沒有手機的狀況下,我可以全神貫注做事情。”

因為想探索數字網絡對於人的影響有多深,於是他想嚐試完全脫離網絡後會遇到何種狀況,他想如果把脫網的“戰線”拉長,把幾個小時拓展到幾個月,是不是會獲得更多不一樣體會?

圖片

旅行途中的楊淏

楊淏從2018年開始跑馬拉鬆,這項運動非常鍛煉毅力。“跑三五公裏是一種狀態,當你咬牙跑一個全程馬拉鬆,那種體驗是從量變到質變。在跑步當中我學到挺多,當你長久開始堅持做一個事情,它會給你帶來愉悅感和很多不一樣的體驗。這種長時間堅持做的事情是我比較向往和追求的。”

所以他有這種長時間體驗“無手機旅行”的心態,“想把這件事情拉到足夠長的時間,在數字化已經覆蓋每一處生活細節的當下,以沒有任何數字網絡裝備的方式與當代社會發生接觸,這種以肉身去體驗種種不確定的幻想,令我著迷。”

中國是一個數字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最蓬勃、最繁榮的地方,不僅無現金支付已經全麵普及,工作、出行、生活等方麵都離不開手機,“我感覺手機相當於一個人的數字化器官,缺少了它,很多東西無法正常運行。因為對數字網絡的懷疑與反思,我想做一個實驗,在數字生活最為繁榮的中國,進行一次完全擺脫互聯網的出走。我期待在脫離網絡的幫助、支持與控製之後,自己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會發生點什麼。”

除了支付還遇到各種麻煩

通過溝通都能克服

楊淏從太原出發,先往南到達廣東,然後往東到長三角,再往西走到新疆,然後去東北,最後回到山西太原,總共走過20多個省市。

他的第一站是臨汾,這是他在火車站隨機挑選的目的地,到達臨汾時已是傍晚,他找到一家酒店,雖然出示了證件和現金,但因為沒有事先通過手機預訂,工作人員忙活了半天,還是無法給他確定房間。另一位前台小哥給他推薦了其他酒店。因為楊淏沒有手機導航,他隻好用筆畫了一個地圖。

地圖問題一直是個難題,如今地圖都已經數字化,以往在車站周圍很多人兜售的紙質版地圖現在已經很難買到,即使能找到,版本也比較老,和三天兩頭更新的手機地圖完全無法比。

每一站都有各種各樣的麻煩,因為沒有手機,除了訂酒店和買車票很困難,有時候下大雨,根本打不到巡遊出租車,而他沒有手機叫不了網約車,所以沒辦法,隻能隨便坐公交車。

圖片

楊淏隨機選擇交通工具

支付是最常遇到的困難,手機支付如今幾乎取代了現金支付。楊淏在新疆莎車幾乎花完了現金,想用銀行卡取現,沒想到找不到商業銀行,找了很多飯店、商店甚至洗衣房也沒有辦法刷卡,因為POS機成本比較高,商家已經習慣了手機支付。

圖片

沒有手機隻能去人工窗口買票

他在尋找POS機的時候,兩位大哥想了好久告訴他,某個地方有一個ATM機。他攔下一輛出租車,和司機講:“我現在身上沒有錢,你載我去ATM機那裏,如果找到的話,我就可以取錢付給你,如果找不到,那我給付不了車錢,你知道那個地方嗎?”

司機小哥沒有一句廢話,直接帶他奔向ATM機。楊淏坐出租車經常遇到支付問題,有時他給司機付現金,但司機沒有現金找零,想用微信轉給他,但他沒有手機,無法收款,最後隻能用身上的零錢應付了事。

巡遊出租車越來越少,用手機叫網約車似乎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選擇。楊淏曾在潮州的公交車站等了超過一個小時,沒有見到一輛公交車和出租車。在梅州,酒店曾幫他叫一輛出租車去火車站。和司機聊天的時候得知,這個540萬人的城市目前僅有50輛出租車。

楊淏沒有完全規劃好路線,雖然有大方向,但具體去哪都是臨時決定的。去湘西的時候,他帶著沈從文的書,從敦煌向西走的時候,看了斯文赫定等很多近現代西方探險家的書……

沈從文90年前曾經在沅江上飄蕩了23天回到老家鳳凰,寫成了《湘行散記》。楊淏沿著沈從文的路線從常德出發,卻發現沅江中已經出現了很多水壩,客運輪船已消失,甚至連碼頭都荒蕪了。他隻好選擇了坐小巴和公交旅行,但很多地名已經變化。

每到一個鄉鎮,他都會拿著《湘行散記》中提到的地點與故事詢問當地人,土生土長的出租車司機皺著眉頭撓著後腦勺,操著常德普通話說:“我在常德生活了四十多年,幾乎就沒離開過這裏,怎麼你問的問題我一個都不知道?”

圖片

旅途中拍攝的風景

也有比較了解情況的當地人。他在沅陵與一位當地鄉賢聊天後才知道,沅陵就是古代的辰州,沈從文寫的沅州在更西部的芷江。他為楊淏指出了書中的所有地點,讓他在沈家芸廬老宅的原址進入夢鄉。

郵局買不到郵票

工作人員不會寄掛號信

沒有手機的另一個困難是信息獲取和溝通。因為沒有列車時刻表,根本查不到哪裏有車和如何坐車,規劃行程會耗費不少精力和時間,他隻能到處去問,在此過程中跟人有了很多溝通,也交到不少朋友。

楊淏出發之前曾經把這個計劃告訴了親人朋友,並且發了個微信朋友圈,說“從明天開始,我將要脫離互聯網與現代通訊幾個月,一切與數字網絡有關的聯係方式都將停用(包括電話),如果有人願意,可以把你的地址私信給我,我可能會給你寫信或者拜訪你。”

有些朋友給他留了地址,他在旅行的時候,幾乎給每個朋友都寫了一封信,更多的信是寄給家人和女友的。

他寫信用的是毛筆,“現在很少有人手寫書信了,用毛筆寫信更是非常罕見。我脫離手機之後,想恢複這種家書的傳統,用毛筆寫信件。”

現在有些自帶郵資的明信片還經常有人用,但寄一封普通的信反而比較麻煩。他在武漢一個郵政所寄信時,工作人員竟然找不到一張普通郵票,一些集郵紀念冊中有郵票,但是需要整套銷售,而且價格遠大於實際郵資。這種情況出現在不少郵局,有的不僅沒有普通郵票,而且連信封也沒有。他有時隻能被迫升級,有些信件用自帶郵資的實寄封或者紀念版郵票。即便郵票和信封能解決,有些郵局工作人員竟然不會發掛號信,最後隻能請來前輩領導手把手教掛號信的所有步驟。

整個旅程中,楊淏總共寄出了大約40封信件,收到回信5封,每一封信的內容和信件紙張的質感都在他的腦中曆曆在目。

圖片

楊淏寫給友人的信

他在新疆的時候已經臨近春節,出發前曾經說過會回家過春節,但當時發現回不去,就提前20天給父母和姑姑各發了一封信告知這一情況,“我以為他們肯定能收到,但當我回到家時,我媽見到我都哭了,我了解到她根本沒有收到那封信,回來後又過了十多天信才收到。”

“空降”在女友麵前

把她嚇一大跳

楊淏曾經規劃了三站有朋友在的地方,跟他們說了大概哪天會去拜訪。因為沒有手機,也找不到公共電話,不能提前聯係,每到一個地方,他隻能先打出租車到附近,然後再去小區問,找到後直接來敲門。

楊淏的女朋友是南京人,所以他的其中一站就是去南京,“她完全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到,我去南京最主要是想去看望女友,因為我跟她分開這麼久,期間完全聯絡不上,元旦過後我直接‘空降’到她家,去敲她的門。我當時拿著花,她剛打開門時以為我是外賣員,後來我把花遞給她,她才看見是我,嚇了一大跳,同時感到非常驚喜。”

在開啟行程之前,家人朋友都擔心安全問題,但楊淏發現,“一路上很多人幫助過我。有人讓我搭車,或者帶我去某些地方,或者告訴我一些情況,或者給我提供住的地方……”

沒有手機,楊淏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高多了。“這也是我做這個項目的目的之一,我覺得網絡發達了以後,幾乎所有的交流溝通都通過網絡完成,它代替了更多麵對麵的交流溝通。”

後來他養成一個習慣,每去一個地方,會跟酒店前台聊天,讓他們推薦當地好玩的地方,還跟出租車司機聊天,因為出租車司機經常會知道很多“偏門”的事情。

圖片

一路上,楊淏會和陌生人聊天

寫下22萬字的散文

“一次絕對專注的人生體驗”

2024年4月9日,楊淏回到了家鄉太原。在這134天裏,他的購物都是在線下進行,沒有網購,“這一方麵限製了我很多的無用消費,另一方麵,我覺得消費的準確度更高了,因為我要看到才會買。”

平常他每天要用五六個小時的手機,分散了很多精力,“在旅途中我發現寫作效率非常高,而且都是用手寫,隨身帶著筆記本,有時候在火車站候車大廳要等好長時間,要麼看書,要麼就在寫東西。人們知道我不用手機,幾乎都會有異常反應,有人問我是不是在做什麼不好的事,有人說我是不是做什麼特殊工作,還有很多人會認為這樣很有意思。”

在這134天的時間裏,楊淏經曆了人生中精神最飽滿、注意力最集中、工作最高效的一段時光,走過了24個省市中的68個縣市,結識了很多朋友,讀了不下40本書,並把所聞所見拍攝成影像,素材多達2T。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專注寫作,一共寫下22萬字的文字記錄。“我像是偽裝成一個古代人,穿越回當代社會,所有的苦痛與愉悅都令我興奮,許多早已麻木的神經又再度敏感起來。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絕對專注的人生體驗。”

楊淏知道現在誰也不可能完全和手機脫節,這個大趨勢是改變不了的,“但是能做這個實驗,可以讓我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種新的體驗,我覺得這樣就挺好。”他想把自己的旅行散文結集出版,把影像資料製作成一部紀錄片,最終做成一個呈現出完整藝術創作並進行展覽。

(楊淏郵箱:hao.yang@network.rca.ac.uk,合作或出版事宜可以聯係)

紫牛新聞記者|宋世鋒

編輯|張冰晶

剪輯|張冰晶

主編|陳迪晨

圖片和視頻素材: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