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的柏油路上車流不息,家家戶戶修建起新村舍,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大棚內種滿各式各樣的水果……走進四川德陽什邡市雍城街道城東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色產業發展正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成為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麵振興,全麵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既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更指明了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路徑與方向。
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能否處理好城鄉關係,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其中約5億是農村人口。即使未來我國城鎮化達到很高水平,也還有幾億人在農村就業生活。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是客觀規律。“我們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推動下,我國的城鄉關係發生著深刻變化,開創出嶄新局麵。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麵振興。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麵落實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製要求;到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改善農村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再到推動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麵取得了顯著進展,城鄉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製度全麵建立,1.5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城鄉基礎設施逐步走向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城市與鄉村的聯係日益緊密,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盡管我們城鄉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幾億農民同步邁向現代化,能夠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有利於確保國內國際雙循環比例關係健康,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應對世界大變局、把握發展主動權。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當前,我國正處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的窗口期。“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製機製”“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製度”“深化土地製度改革”……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把《決定》中的這些重要部署落到實處,才能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麵振興,以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就一定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麵,共譜城鄉融合發展“協奏曲”。
相關閱讀:
人民網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