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83歲清華爺爺為學AI自學28門課程,跨越1600公裏帶山裏娃“造火箭”
2024-08-08 21:56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近日,一位83歲的老爺爺登上網絡熱搜。他從南京出發,跨越1600公裏,教廣西山區的孩子用AI繪出夢想,帶著孩子們“造火箭”,深受孩子們喜愛。有網友點讚:“讓人敬佩的老人家,滿滿的正能量!”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位老爺爺是清華大學自動控製係1965屆畢業生徐伯權,是我國空軍指揮自動化係統的開拓者之一。徐老是無錫江陰人,目前在南京養老,退休後自學人工智能,熱心公益活動。他不僅能寫AI程序,還向身邊的老夥伴分享AI課程。他告訴記者:“一輩子很短,我不願意躺平。隻要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再苦再累都不怕!”

為研究AI自學了28門課程

八旬清華爺爺不改學霸本色

8月6日下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南京市棲霞區的泰康之家·蘇園,見到了正在家和老伴觀看奧運比賽的徐伯權。他出生於1941年,畢業於亚博体育 彩票 中學。父親原本想讓他學醫,但他從小就想當科學家,又受到1956年國家“向科學進軍”偉大號召的影響,便報考了清華大學自動控製係。

徐老52年來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參與了我國第一個指揮自動化係統的研製,主持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研製和試驗,為我國指揮自動化係統的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圖片

徐伯權

徐老退休後非常忙碌,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休息,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幾乎所有時間都在學習,涉及人工智能、遊泳、門球、書法、手工等各方麵的內容。他以前從來沒有打過門球,學起門球來也是“學霸範”,他研究球的運動軌跡方程,計算進門的合適角度。他拿著自己繪製的圖紙向記者“炫耀”說:“按照我說的方法,把球放在這個點,依這個角度,進門成功率在60%以上。”他還成了蘇園門球俱樂部的負責人,帶著周圍的老夥伴們一起打球。

不過讓徐老最開心的事情還是自學了AI。他以前在工作中接觸過當時用於開發人工智能的編程語言Prolog,對AI就很有興趣,但由於工作任務重,始終無法抽出時間係統地學習。近年來,AI技術突飛猛進,老人重拾對AI的熱情,退休後開始係統地學習。

圖片

徐伯權旅行時還在研究問題

自2019年開始,徐老自學Python編程語言和Pycharm、JupyterNotebook開發環境,“沒人教我,通過網絡對著一個個知識點反複學,直到弄明白為止。”他最初在穀歌Google AI Studio平台上實踐,發現國外人工智能開發平台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最終選擇了百度飛槳AI Studio,在上麵學習了28門課程。他早上鍛煉完身體,回家後就學習AI知識,每天學習時間長達6個小時。

徐老不僅學基本的理論,還自己動手寫程序。他說:“學習AI需要實踐,但是寫程序哪怕寫錯一個字母,程序就運行不下去。我雖然是電子計算機專業出身,但年紀大了,眼睛不太好,手腳也不太靈活,寫大的程序有點困難,不過寫幾百行的小程序還是沒有問題的。”

“我最初純粹是因為興趣開始自學,沒想到學上癮了。”其間,徐老還修改了一個AI五子棋遊戲給身邊的老夥伴玩,“我一個老夥伴以前下棋很好,結果使用我的小遊戲下棋,贏少輸多,不過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記者了解到,讓徐老感覺到最有意義的還是給蘇園的老年人教授AI課程,這是泰康之家·蘇園科學講堂的第一課。讓徐老開心的是,他給老年人教授AI課程,原以為AI知識比較難,聽眾不一定多,結果大廳裏擠滿了七十多位老人。他笑著說:“我剛開始很緊張,以前他們大部分是大學教授等高學曆人才,並非我的學生,要講給他們聽確實挺難的。”

徐老製作了70頁的PPT,詳細講解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發展曆史、技術原理和應用、未來趨勢以及體驗,吸引了很多老年人關注。大家在一位南京大學退休教授的幫助下還安裝了國內的人工智能平台,事後有老人說:“聽了你講的內容,我回去試用了,發現寫稿子或者查閱資料都很方便,你講的知識太有用了。”

圖片

徐伯權給孩子們講課

跨越1600公裏為山區孩子上課

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

徐老去年參加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公益活動——“科學先生誌願行動”,該項目召集一批老科學家,發揮“銀發智慧”,以誌願服務的形式,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解答科學問題,他第一時間報了名。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徐老從南京出發,跨越1600公裏,到廣西某山區易地搬遷社區的“兒童之家”,為已經通過書信來往許久的孩子們上科普課。

徐老回憶說,當時他和其他誌願者剛下車,就看到三四十位小朋友一起鼓掌,孩子們期待的眼神一下子觸動了他的心。短短兩天,他在大山裏奔波六百公裏。雖然隻給孩子們上了兩堂課,但和孩子們互動的場景讓他久久不能忘懷。

他帶過博士生,教學時受眾都是高學曆人才,但給六七歲的孩子們上課卻是第一次。僅僅是製作PPT,就讓他頗費了一番功夫。他笑著告訴記者:“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很新的課題,很多大人都聽不懂,更別提小朋友了。要怎麼樣通俗地講給他們聽,我想了很久,好幾晚都沒有睡好覺。”

圖片

徐伯權為孩子們講解科學問題

後來,徐老想到讓孩子們主動提問題,然後用AI畫出來。山裏的孩子從未接觸過人工智能,提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人類一開始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植物沒有根就不能生長?”“霸王龍會噴火嗎?”等問題讓他應接不暇。徐老告訴記者:“當孩子們利用AI把自己的問題變成畫的時候,他們就非常高興,越來越多的小朋友舉起小手提問。”

徐老還帶著孩子們組裝水火箭,慈眉善目的他一邊講解水火箭的發射原理,一邊展示手中的火箭模型。雖然下著大雨,但當他帶著孩子們在室外發射火箭的時候,孩子們激動得又蹦又跳。

在此期間,徐老還到小朋友家裏走訪。讓他印象最深的是石思敏三姐弟,爸爸在廣州打工,媽媽在家照顧他們。走進他們家時,徐老看到家裏有很多書籍,牆上貼滿了名言警句。媽媽常常告誡三姐弟不要玩手機遊戲,要好好學習。徐老說:“我覺得他們的父母非常有遠見,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離開前,他還送給孩子們一些科學書籍,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學習。

從廣西回到南京後,徐老雖然感到很累,但非常激動。他說:“我不是企業家,也沒有多少錢,我隻有用知識和熱情,積極投身到公益行動中來,多為孩子們做一點事情。”如今,他每隔一兩周都會以網絡視頻和書信的方式,解答西部偏遠地區孩子們提出的各種科學問題。

徐老向記者展示了一摞寫給孩子們的回信,幾乎每個字都標注了拚音。原來,他擔心有的孩子讀不懂生字,特意囑托誌願者幫忙標注拚音。他特別期待和孩子們通話,非常希望孩子們能夠提出更多的問題。他坦言,雖然有些孩子提出的問題比較“刁鑽”,也可能不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但自己也會重新學習,盡量回答得讓孩子們滿意。徐老認為,網絡是百科全書,要教給孩子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告訴孩子們如何正確地利用AI和網絡學習,“希望孩子們能夠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將來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科學問題。”

圖片

徐伯權還在自學AI

回憶當年奮鬥曆程感慨萬千

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鍥而不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注意到,徐老家中的櫃子上擺滿了各類獎章和證書,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電子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然而在他看來,這些榮譽和獎勵雖然是給自己的,但也是屬於集體的。

在剛參加工作時,徐老參與了我國第一台矽晶體管計算機的研製。“我是新同誌,但是我的專業對口,工作能力突出。領導還讓我參與指令表的修改,這都是老同誌才能做的啊。”說起這件事情,他的臉上露出了自豪之情。

1965年,徐伯權從清華大學畢業後毅然投身國防建設,從事空軍指揮自動化係統的研製,同年到唐山開展係統試驗。回憶起當年,徐老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當時試驗站裏條件很艱苦,房間不夠用,新同誌就擠在帳篷裏,晚上當床鋪、白天變辦公室。他感慨地說:“天氣冷需要燒煤爐,我又愛穿白襯衫,一天下來衣領和鼻孔都變黑了。”

徐老曾經在廣西南寧工作了十多年。當時條件很艱苦,他參與抗洪搶險,洪水淹到膝蓋,淹進了宿舍,大家隻能緊急轉移到當地學校暫住,等洪水退了再搬回來。他還到部隊農場勞動,放牛,學做各種農活,也深深感受到當地老百姓生活的艱辛。

圖片

徐伯權遊泳健身

如今,當徐老再次回到廣西,看到村民住進了樓房,用上了自來水和煤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吃到村民用糯米做的五彩飯時,他淚流滿麵。看到我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徐老無比振奮。他希望年輕一代能夠繼承老一輩的優秀傳統,繼續努力奮鬥,把完成黨和國家的任務當作使命,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聯係在一起,把個人誌向與民族振興聯係在一起。他說:“心中要有信仰、工作才有力量。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鍥而不舍,最後方能成功。”

紫牛新聞記者|閆春旭

編輯| 宋世鋒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視頻來源:記者拍攝、受訪者提供、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