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濱海:追“新”逐“綠”,做強先進製造“主引擎”
2024-08-10 20:35

 迎風矗立的風機源源不斷輸出綠色電流,熠熠生輝的光伏麵板彙成“藍色海洋”,一座座巨型LNG儲罐傲然挺立,整齊排列的設備在智能化生產車間高效運行……

行走濱海,撲麵而來的是追“新”逐“綠”的滾滾熱潮、產業發展的蓬勃之勢。濱海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強先進製造主引擎,塑造“綠電+冷能”新優勢,產業結構含“新”量、含“綠”量持續提升。

圖片

向“新”而行

支柱產業拔節生長

第八批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全市唯一。

今年4月,江蘇蘇鹽閥門機械有限公司獲此殊榮,該獎項被業內譽為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金字塔的塔尖。

從一家加工簡易閥門和管件的小廠,到成長為如今的行業龍頭企業,蘇鹽閥門怎麼做到的?

“我們專注科技創新,在產品質量與技術研發上不斷加碼。”公司副總經理江鑫介紹,2022年公司投資10億元,建設麥科特種閥門智能化工廠,專業研發生產各類特種閥門;2023年公司投資30億元,建設海核裝備智能工廠,利用5G技術在工廠的全要素鏈接和全場景應用,實現生產裝備智聯化、製造流程數字化和運營方式智能化。

“截至6月底,公司開票銷售收入突破3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目前在手訂單已排至2025年年底。”翻開今年成績單,江鑫滿是自豪。

傳統產業是濱海工業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柱。蘇鹽閥門的破局鼎新、向上生長,折射出濱海傳統產業發展的蝶變。

距離蘇鹽閥門數百米外,綠島智能製造服務中心3D打印車間內,隨著帶有激光發射器的3D打印裝置在固定軌道上往複運動,一件件3D打印模具飛速完成。“從訂單接手到完成打印,隻需不到一周時間。”中心總經理祖燁指著麵前的模具說,通過3D打印中心打印模具,可幫助企業進一步降本增效。

針對鑄造企業普遍存在的“小散亂汙”現象,2021年,濱海基於綠色共享、強基固鏈、集約發展定位,總投資12.8億元新建該中心。

祖燁介紹,中心建設模具中心、3D打印中心、表麵處理中心、噴塗中心、熱處理中心、原材料配送中心、危廢固廢倉儲中心等7個功能單元,將一係列原來散在各個企業的工藝流程集中起來,采用最先進工藝實現基礎設施共享,實現各種汙染物的集中處理、集中治理,可為200多家縣內外企業提供集中配套服務。

“中心優質的人才隊伍、領先的生產工藝,可帶動全縣及周邊先進裝備製造產業整體質態提升,實現更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祖燁說。

圖片

找準特色

發掘“綠電+冷能”優勢

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實現存量變革的同時,濱海以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為契機,聚焦綠電和冷能,乘勢而上、抓住風口、拓展增量,將資源和產業優勢逐步轉化為推動地方發展的強大動力。

空中俯瞰濱海港片區,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的10座LNG儲罐猶如耀眼的明珠鑲嵌在海岸邊。使用LNG需要先將其“敷熱”變成氣態,才能進入國家管網對外輸送,在此過程中LNG會吸收熱量,同時釋放出巨大的冷能。

如何利用好冷能這一寶貴資源?濱海港LNG冷能交換中心項目給出了答案。

濱海港LNG冷能交換中心位於濱海港片區經一路東側、六合路西側地塊,采用LNG換冷裝置、外管網係統、公用工程係統,通過回收和利用LNG在汽化過程中釋放的冷能,可實現能量的高效轉化和利用。

7月23日下午2點,見到項目承建方負責人時,他正忙著和工作人員溝通完善中心展區沙盤區域相關細節。

“預計9月底整體項目將完成建設,具備試運營條件。”該項目承建方負責人介紹,項目建成後將向冷鏈物流等下遊用戶長期供應優質冷源。

LNG產業是濱海綠色能源版圖的一角。為充分挖掘“綠電+冷能”的獨特資源稟賦,濱海加快推進濱海港(近)零碳產業園建設。

“園區以(近)零碳產業園核心區、‘綠電+冷能’利用示範區和(近)零碳工廠‘1+1+N’為載體,全力構建高質量綠色低碳產業體係。”產業園運營方負責人梅中海介紹,目前,核心區建有標準廠房16棟,能碳智慧管理平台一期已建設完成,16MWp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驗型風機、用戶側儲能、數智化微電網配電、發電步道、智慧路燈、充電樁等項目正在加快實施,低碳化、綠色化、智慧化的觸角正延伸向園區管理的角角落落。

舉行“綠電+冷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推介會,積極搭建產業對接平台;陶灣海洋牧場陸上冷水魚養殖試驗基地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利用LNG冷能資源,開展高端冷水魚特種養殖生產……隨著一股股招商熱潮湧動、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濱海“綠電+冷能”之路正越走越寬。

圖片

做優環境

厚植產業發展沃土

“蘇鹽閥門的成長,離不開政府的幫助。”江鑫感歎,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政府主動提供財稅、用地等支持,積極協調解決企業在擴產能過程中遇到的各項問題。同時,通過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台,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助力增強企業競爭力。

圖片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濱海持續上“新”相關政策舉措,實現一場企業與地方的“雙向奔赴”“共同成就”。

圍繞培育專注於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企業,濱海製定出台激勵政策,對首次獲批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進行獎勵。

此外,持續優化部門審批流程,推動線上“一網通辦”和線下“一窗通辦”融合,持續擦亮“濱不難”品牌;深化部門合作,建立統一審批標準,完善數據共享機製,打通信息壁壘,讓企業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簡化惠企政策兌現流程,推出更多“集成直達”“即申即辦”“免申即享”政策,不斷提升發展“含金量”。

“企業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工作方向。”濱海港(近)零碳產業園負責人沈力說,園區持續強化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意識,積極協調企業用能、用工等各項問題,抓好要素保障,精心精細精準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不斷提高園區吸引力和綜合承載力。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才引領、人才支撐。為更好掌握創新主動、發展主動權,濱海突出產才融合,深化實施“人才強鏈”行動,開展產業人才大調研,形成產業人才底數清單、需求清單、對外合作清單。同時,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針對性謀劃整合一批科技攻關類項目,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吸引高層次人才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加快形成“以項目引人才、以人才帶項目”的良性互動,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夯實人才根基。

王蔚 周冬晴

編輯:洪雲柳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