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期間,“鬆弛感”成為網絡熱詞,從輕鬆隨性的開幕式,到賽場年輕運動員們勇於表現自己的個性美,這讓許多人產生了共鳴。在社交媒體上,#人生鬆弛感挑戰#閱讀量過億,無數網友分享著自己的“鬆弛”。那麼,究竟什麼是“鬆弛感”?
“鬆弛感”可謂貫穿了整個巴黎奧運會。跳水冠軍全紅嬋在賽後采訪中開心地向大家展示充滿二次元元素的背包、自由泳冠軍潘展樂將大大小小的獎牌掛在蚊帳上、氣步槍冠軍盛李豪的社交媒體名為“光靠幹飯就”,頭像則是動漫角色……鬆弛感不僅僅來自中國選手,混合團體10米氣手槍決賽中,51歲土耳其大叔優素福·迪凱奇憑借單手叉腰、不戴耳塞、一副普通近視眼鏡及灑脫的神情走紅網絡。
可以發現如今的運動員們不再是咬緊牙關、嚴肅比賽的姿態,而是勇於表現自己的個性,主打的就是輕鬆隨意,用流行的話說,這是一屆鬆弛感拉滿的奧運會。這樣的鬆弛感和許多網友產生了共鳴,“我和奧運冠軍唯一的共同點:喜歡用喜歡的東西裝飾我的床。”
在社交媒體上,#人生鬆弛感挑戰#吸引了許多人參加,也有許多人在網上發表了自己對鬆弛感的看法:“鬆弛感不是擺爛,而是允許一切發生”“不評價他人,不活在他人評價裏”“拖鞋大褲衩,怎麼舒服怎麼穿”……也有網友指出,鬆弛感不是指躺平,年輕運動員們日常訓練也刻苦,所謂張弛有度,隻有“張”到位了、才能“弛”得起來。
這些看法得到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谘詢心理學家陳誌林的認同。他表示,通俗地講,鬆弛感,就是指人不擰巴,少焦慮,有穩定的情緒和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在處理大多數事情上都表現得舒適自然。換句話說,它實質上透露出這個人很有安全感,自我認同度高。
在心理學上,鬆弛感被視為一種包羅廣泛的“心理彈性”,它通過增強個人的適應性和恢複力,幫助人們在麵對壓力和挑戰時保持平和心態,有效減輕心理緊張和焦慮。鬆弛感也是一種積極和放鬆的生活態度,是當代年輕人對平衡生活的追求。它不同於單純的“躺平”,而是在努力與放鬆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點,是一種內心的自信與底氣。
對於“鬆弛感”成為網絡熱詞,陳誌林認為,這是因為現在許多年輕人工作生活中壓力比較大,有人瘋狂內卷,有人幹脆躺平,但許多人不願意在這兩種完全對立的極端態度中二選一。而“鬆弛感”處在兩者之間,給人感覺是自信積極中帶有放鬆的感覺。這是他們追尋的理想狀態。
“中國有句古話叫‘張弛有度’,運動員們在訓練、比賽中要全身心投入,而在日常穿搭、起網名等事上,就沒有必要再去折騰了,由著自己就好。”陳誌林建議,作為普通人,我們也不要在每件事上都繃緊神經,要多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鬆弛感”不僅有助於緩解緊張氛圍、提升生活品質,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理解。
“緊張和焦慮,很大程度上正是來源於過度的完美主義。所以不要追求凡事都做到完美,這樣很有可能導致一事錯事事錯的連鎖反應。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放鬆,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各方麵的挑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薑天聖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