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安全更高效,他讓糞菌移植“破圈”治病丨名醫診室麵對麵
2024-08-15 16:10

河南、廣西、山東、安徽……從四歲的小朋友到七十多歲的老年人,這一天,他們彙聚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共同寄希望於一項前沿而特殊的療法——糞菌移植,以期重獲健康。

本期名醫診室麵對麵,我們走進了微生態醫學科張發明教授的專家門診。張發明被譽為“中國糞菌移植第一人”,他和團隊專注於糞菌移植的臨床診療和研究十餘年。無論是腸道的隱疾還是心靈的陰霾,張發明用他的智慧與仁心,為患者們點亮了希望之光。

圖片

天南海北的患者 為這項“有味道”的技術而來

周一上午7點多,張發明教授的診室外就圍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和家屬。其中有長期被便秘、慢性腹瀉困擾的中年人,有發育遲緩、患自閉症的孩子,也有患抑鬱症的中學生。

54歲的劉女士來自河南,她告訴張發明,自2012年闌尾切除後,自己就出現了便秘的問題,“每天不用開塞露根本不行”。這十幾年來,如廁成為她最痛苦的事情。最近聽說一個同鄉的便秘是在張發明這裏治好的。在“好大夫”網站上和專家簡單交流後,劉女士立刻就買了火車票,哪怕是40℃的酷暑,她也要到南京來,“你們不知道這個病有多痛苦,我現在是一刻都不想等了。“張發明教授告訴劉女士,像她這樣有明確突發事件造成病情發生或加重的,菌群移植治療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和劉女士相反,來自安徽的盧先生長期被腹瀉困擾。“有七八年了吧,中醫、西醫都看過好幾個,說我‘腸易激’。”盧先生說,他平時工作還需要經常應酬,一番觥籌交錯後,第二天症狀更嚴重,他想尋找一種方法能“根治”拉肚子的毛病。張發明教授告訴他,雖然菌群移植效果不錯,但是盧先生首先要改善自己生活方式,“你這是腸道的慢性炎症,暫時不要喝酒了。”

“這個過程本身不複雜,我們給你在腸鏡下放一根管子,管子從肛門拖出來貼到臀部,醫生沿著管子每天往裏麵推注一次(菌群)就行了。這個管子很細,直徑隻有2.7毫米,平時根本感受不到。你放心,這個過程是沒有任何不舒服的,也不會影響你的生活。”對每一個來谘詢菌群移植的病人,張發明都會拿出無創手術的示意圖,耐心解釋。一個上午,這樣的話重複了二十幾次。

圖片

“你今年47歲了,我還是建議你要做一次胃腸鏡,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就把胃腸鏡當做一次常規體檢,到你這樣的年齡,是建議要查的。”“我們現在周末也能做腸鏡,不影響你的工作,你要願意,我現在可以安排。”在門診,張發明教授會建議40歲以上的中年人最好做一次消化內鏡檢查,並耐心科普它的意義。

從“沒有辦法的辦法” 到可治80多種疾病

臨近中午,一名看上去極度瘦弱的女孩拄著拐杖,在家人的攙扶下走進診室。張發明教授見狀,立刻手扶著椅子,讓她慢慢坐下來。

女孩叫小婧,今年24歲,患有先天的巨結腸,嚴重胃下垂。自4歲第一次手術以來,她大大小小的手術已經經曆了8次,已經全結腸切除。最近兩年,小婧又出現了嚴重的腹瀉,體重下降,“每天都有六七次,嚴重的時候一天十幾次。”小婧說,輸液、吃藥也無濟於事,她的體重掉到不足80斤。在網上了解到糞菌移植技術後,她決定從青島來寧求醫。

門診中,張發明詳細地了解了小婧過往的治療經曆,給她安排了腸道菌群移植。“對於患者來說,這可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菌群移植也可能會是她獲得新生的契機。”張發明教授對小婧說,“我們需要重建你的腸道環境,還要解決營養來源問題。”

最先開始,糞菌移植就是用於一些難治的疾病,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2012年10月25日,張發明在南醫大二附院完成了一例全新的糞菌移植術,治療的是一名腹痛難忍的克羅恩病患者。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至今無有效根治手段。張發明的首例治療非常成功,患者在移植後3小時腹痛症狀大幅減輕,12小時後症狀幾乎消失。“不是每一個病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療效。”張發明教授感慨自己特別幸運,如果第一例不順利,可能就放棄了,後來有些同行就是第一例遇到了麻煩,就此告別了這一個領域。

“目前,菌群移植可以治療的疾病達到八十多種,其中最為推薦的是因抗生素、腫瘤治療、生物製劑等長期使用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還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便秘及其他不明原因的腹瀉等。”張發明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對於一些醫生常規治療遇到困難的疾病,比如自閉症、抑鬱症、帕金森病、漸凍症、癲癇、白血病、糖尿病等疾病,通過菌群移植的係統性治療,也大多獲得了很好的療效,極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

自閉症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的“蝴蝶效應”

在當天的門診中,張發明教授接診了幾名自閉症患兒。5歲的朵朵(化名)來自安徽,2歲時查出自閉症後,家長一直積極地在幫助他進行行為上的幹預,這一次來,是想解決樂樂的便秘問題。“孩子很挑食,平時隻吃蒸雞蛋和湯泡飯”。7歲的強強來自江蘇徐州,診室裏的他顯得精力格外旺盛,手腳亂動,幾乎一刻不停。強強的媽媽說,孩子最痛苦就是排便,“大便硬得像羊屎蛋”。

“腸道的菌群移植可以改善症狀,過程也比較安全,但是家長還要注意孩子平時的營養攝入。”張發明說,“對於很多自閉症的孩子,他們可能不能配合口服藥物、做胃鏡等,通過經內鏡腸道植管術,可以反複、多次通過這根管道向腸道注射菌群,小孩不會有任何難受的感覺,也不影響生活、走路、睡覺、上廁所。 我們對這類孩子的腸道準備和麻醉技術做了長期的方法學研究。張發明說,團隊研究發現,治療改善自閉症患者的腸道菌群時,這些孩子的精神和行為也出現了好轉。現在來找他診治自閉症的孩子越來越多,有時預約排隊可以長達半年。

圖片

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目前臨床研究發現,這些疾病確實與腸道菌群失調有著莫大關聯。2013年,張發明教授團隊治療了一例難治性癲癇,“患者是克羅恩病合並難治性癲癇,治療前一年有一百多次癲癇大發作,在通過菌群移植治療克羅恩病之後,癲癇也得到了治愈,到現在11年都沒有複發。”張發明說,“這啟發團隊思考一些難治性的神經係統問題,希望通過腸道的角度獲得全新的答案,讓我們更高興的是,我們最近研究出能快速治療糖尿病反複嘔吐、肢體麻木的新技術,這些疑難雜症,在過去就是無解。”

讓菌群移植像輸血一樣安全高效

糞菌移植,在這裏,已經成為一個很成熟的醫療技術體係。但在門診中,仍有不少患者有疑問:把別人的糞菌移植到我身上,安不安全?

“糞菌移植最早叫糞便移植,但這種方法是粗糙的、不可持續的、不安全的。”張發明說,團隊建立了全新的、無創的移植途徑,追求越來越安全、越來越人性、療效越來越好的目標。

為了提高糞菌移植的安全性,讓這項技術更可控,張發明教授團隊在2014年自主研發了智能化糞菌分離係統,隨後又提出了洗滌菌群移植的概念,即利用智能化糞菌分離係統去除菌液中容易引起發熱、炎症等物質,實現從全部菌群移植到選擇性菌群移植。他還發明了經內鏡腸道植管術,“將軟管通過腸鏡固定在腸道深處,像護士給病人打的留置針一樣,患者隻需做一次腸鏡就可以進行多次菌群移植治療。”

圖片

糞菌移植要“破圈”去治療原本歸屬於其他學科的病人,還要求醫生要對內分泌和代謝、腫瘤、免疫係統、泌尿係統、神經精神係統等疾病有全麵的診療能力。張發明教授介紹說,為了更好地提供技術服務、開展教育教學,他在南醫大二附院成立了微生態醫學科,“這是一個突破傳統學科框架的新學科,旨在治療超出傳統的消化學科、超出單一科室,解決係統性的、橫跨多個學科邊界的疾病。”

專家名片

張發明,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微生態醫學科主任、江蘇省微生態醫學先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江蘇省十四五重點學科(消化)帶頭人,是洗滌菌群移植、經內鏡腸道植管術、透明帽輔助內鏡下硬化術等多項技術的發明人。是洗滌菌群移植南京共識專家組牽頭人,牽頭製定該技術國家標準,是糞菌移植國際指南專家組成員。2023年獲入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是中國腸道大會創始人兼執行主席。

(患者均為化名)

通訊員 陳豔萍 張酥   實習生 王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

視頻 戎毅曄 秦碩(實習)

剪輯 戎毅曄 秦碩(實習)

編輯 王育昕

校對 盛媛媛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