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微觀察丨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2024-08-16 15:24

 

圖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不到一個月,《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印發。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一份抓改革、抓落實的中央文件。《意見》圍繞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作出具體部署,要求將綠色轉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麵。

如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2024年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時政微觀察》為你解讀。

用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生態環境治理,考驗曆史的眼光,亦見證發展的韌性。

作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關係到華北、西北、東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在參加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生態話題。

“過去集中上了一批露天煤礦和非煤礦山,帶來了沉重的生態環境壓力。我們對小散礦山礦業權期滿不再延續,力爭到2023年將所有在期礦山全部建成綠色礦山,實現‘綠則存,不綠則退’……”2020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的霍照良代表向總書記彙報。

圖片
△內蒙古敕勒川草原生態修複對比

曾經一個時期,內蒙古發展依靠礦產,雖然經濟增速很快,但讓草原千瘡百孔、傷痕累累。

“這種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留下了很多後患。這個後患的內涵是多方麵的,既有破壞自然生態的後患,更有汙染政治生態的後患。”習近平總書記叮囑,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裏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

如今,內蒙古將生態治理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2024年,內蒙古將高質量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500萬畝,加快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新增新能源裝機1320萬千瓦。

內蒙古“綠色發展之變”,正是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的生動體現。

圖片
△山東萊州風電項目實現了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

全會《決定》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並在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製,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等多方麵作出部署。一係列改革部署力度大、舉措實,將推動我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辯證思維。

今年4月,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當談到“要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傳統產業不能說是落後產業,傳統產業裏麵也有新質生產力,也有高科技。”

說到煤炭等能源行業的發展,總書記拿“窩窩頭”和“精麵細麵”打比喻:“先吃飽肚子再吃好。我們要實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綠色低碳發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證能源供應。”

要提升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含金量”,麵臨的時代課題之一是把科技創新能力有效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圖片
△武漢光穀正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論斷深刻詮釋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關係,指明了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和實踐路徑。

青海,承擔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明確指出:“要著眼全國發展大局,充分考慮青海獨特的資源稟賦。”“不是什麼都能做的,要有選擇性地有所作為。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2016年到青海考察時,總書記專程去了趟鹽湖,提出明確要求。這一次,當地負責同誌彙報了新進展,依托儲量居全國第一的鹽湖鉀、鎂、鋰資源,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全國鉀肥77%是青海提供的。

總書記進一步明確青海產業“四地”建設方向:“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青海正著力培育現代化產業體係,清潔能源、鹽湖化工、生態旅遊、有機農畜、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齊頭並進。

圖片
△青海采鹽船

近日印發的《意見》特別提到,“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推動各類用戶‘上雲、用數、賦智’,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

當前,全球產業體係和產業鏈供應鏈體係加速重構,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爭奪日趨激烈。發展綠色生產力,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有助於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為鄉親們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正值暑假,我國大陸最北端的邊境臨江村落漠河北極村,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遊客絡繹不絕,有時甚至得把自己住的房子騰出來給客人。

去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向鄉親們了解當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助推興邊富民鄉村振興等情況。

“我的父母、公婆都生活在北極村,以前從事伐木工作,林場停止采伐後就開始種地。”史瑞娟告訴習近平總書記,隨著村裏的遊客越來越多,老人將自家的兩間民房改造成了民宿,還經常把自家小菜園裏的蔬菜賣給遊客。

圖片
△2023年9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村,同村民史瑞娟一家親切交談。

“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於一身的大寶庫。要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在保護的前提下讓老百姓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在黑龍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旅遊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把大興安嶺森林護好,旅遊業才有吸引力。這裏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堅持林下經濟和旅遊業兩業並舉,讓北國邊塞風光、冰雪資源為鄉親們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近一年來,漠河市開展極地森林冰雪嘉年華、冬至文化節等活動,打造10餘項找北探源遊等旅遊互動產品,開設洛古河村、北極村等遊船航線。通過將“冰天雪地”和“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讓老百姓端起了“雪飯碗”,吃上了“旅遊飯”。

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過程中,探索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等協同增效,讓百姓在綠色轉型中嚐到實實在在的甜頭,才能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必將推動各地加快探索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

圖片
△浙江湖州巧做“生態+”文章,將生態與農業、旅遊、產業相結合,走出一條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之路。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中國正在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總監製丨閆帥南 王姍姍

監製丨耿誌民

製片人丨興來 寧黎黎

執筆丨程昱

視覺丨江雨航

審校丨楊彩雲

責任編輯:程昱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