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東北篇|東北全麵振興觀察:護林增綠 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2024-08-18 13:31

 從長白山到大小興安嶺,從黑龍江到鬆花江,盛夏的東北,莽莽林海生機盎然,三江流淌浩浩湯湯,濕地湖泊星羅棋布。這裏不僅是布局著大國重器的老工業基地,更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

圖片
  7月11日,遊客乘坐電瓶車在伊春市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內穿行(無人機照片)。日前,有著“中國林都”美譽的黑龍江省伊春市進入夏季旅遊高峰期。涼爽宜人的氣候、富氧的森林公園吸引各地遊客前來避暑消夏。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圖片
  拚版照片:上圖為全麵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前綏棱林業局貯木場作業區場景(資料照片);下圖為曾經的貯木場如今成為4A級景區,居民在4A級景區綏棱林業局生態文化旅遊景區一處公園內散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謝劍飛2024年7月25日攝)。新華社發

喊著“順山倒”的森林號子、伐木工人手握斧鋸、貯木場滿是木材……這曾是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林區的生產場景。

從2014年4月1日開始,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省區陸續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綿延起伏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得以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築起了綠意盎然的生態安全屏障。而在不斷的探索和轉型中,曾經“一木獨大”的東北林區並沒有因停伐而沉寂,而是端起生態飯碗,做起生態文章,依托生態振興實現綠色轉型。

圖片
  在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施業區,巡護員進行巡護作業(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經理助理崔健華告訴記者,現在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提升,他把鏗鏘有力的“林區(森林)號子”唱給更多的人們聽,希望“林區(森林)號子”能夠永遠地回蕩在小興安嶺的紅鬆林裏。

時值暑期,隨著一批批遊客的到來,五營國家森林公園景區迎來了一年裏最熱鬧的時節,小興安嶺林區又響起久違的森林號子。這一次,林間的回響成為林區人對外講述森林故事、展示林區新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片
  遊客乘坐電瓶車在伊春市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內穿行(7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圖片
  7月11日,在伊春森工集團友好林業局公司藍莓產業園區,工人在采摘藍莓。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擁有400萬公頃浩瀚林海的“中國林都”黑龍江省伊春市是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麵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後,當地依托林下廣闊空間積極發展生態經濟,以多種林下特色產業助推轉型發展。林區全麵停伐成果正持續鞏固擴大。

伊春森工集團黨群工作部副部長楊玉梅說,營造紅鬆果材兼用林55.45萬畝,建成黑木耳菌種菌包廠46家,吊袋大棚13萬平方米。“掛鋸停斧”之後,老林區人逐漸意識到,綠水青山、良好生態才是最大的財富。

圖片

林區煥發新生,生態承載未來。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緣的吉林省白城市,在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培育出了黑美人鬆、美人楊等一批適合本地生長的優良樹種。

白城市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心主任紀鳳奎介紹,特別是在楊樹優良品種選育方麵,白城培育出係列白城楊,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在三北地區得到了大麵積廣泛應用,改變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種植鄉土樹種形成大麵積“小老樹”的局麵。

圖片

當地依托河湖連通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在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糧食穩產高產等方麵取得顯著收益。

“白城建立的山杏、文冠果等十個荒漠化治理示範基地,科學係統地總結出了流動半流動沙丘、鹽堿地、半山區、栗鈣土(白幹土)區、封山育林、退化林分、‘生態草’等七種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模式。”紀鳳奎說。

圖片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四合城鎮劉家村位於科爾沁沙地南緣,在過去的20多年裏,侯貴老人先後在2400畝沙地上種下20餘萬株樹木,將茫茫的沙丘變為草木蔥蘢的綠洲(5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圖片
  這是5月30日拍攝的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章古台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曾被稱為遼寧的“風口”“沙窩”。從2020年開始,遼寧省啟動總投資近30億元的柳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因地製宜實施“以水含沙”,目前彰武縣已完成沙化土地改水田約1.8萬畝,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遼寧省彰武縣大冷鎮上三家子村王炳軍說,經過旱田改水田工程,通過4年種植水稻,把當地的氣候改變了。

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指導下,如今沙地水稻畝產達1000斤以上,當地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韓勇表示,濕地作用不但不能破壞原有的水資源,相反能夠充分利用目前僅有的這些水資源,起到更大的生態效益。

圖片

新華社記者在當地看到,沙地之上不僅有萬畝稻田,還種著貓尾草。提摩西草,俗稱貓尾草。小小的貓尾草不但固沙效果好,而且是國際流行的高品質寵物飼料草。今年當地擴大種植麵積到2000畝,每畝收益將達10000元以上。遼寧省彰武縣功夫兔飼料有限公司技術員趙大利說,別看手裏這把小小的草,在國內市場跟國外市場潛力是非常大的。“我們種植的貓尾草主要用途是寵物飼料。這裏種四行貓尾草,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

圖片
  4月23日,在地處黃河“幾字彎”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新華林場職工給新栽種的樹木澆水。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圖片
  這是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項目區內綠意盎然(無人機照片,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地處黃河“幾字彎”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土地麵積5.2萬畝,主要負責造林、育苗、林木撫育管理、森林防火等工作。經過幾代人的艱辛付出,林場逐漸摸索出以林擋沙、以草固沙、林草疊加綜合治理的模式,將人工造林與封禁管理相結合,初步形成“網、帶、片”與“喬、灌、草”相結合的沙地治理格局。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場長杜文化介紹,現在林場有冷藏苗避風造林技術、高壓水打孔植樹造林技術等新技術,減少了人力和成本。

“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據統計,“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國營新華林場累計造林3.9萬畝、林場森林覆蓋率已達65%,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我們改變了局部的環境,沙塵暴和自然災害減少了,我們感覺到我們有成就感了。防沙治沙是個永久性的工作,我們要一代一代人繼續防沙治沙。”杜文化說。

圖片
  這是5月16日拍攝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光伏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同樣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的磴口縣,鱗次櫛比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起層層“漣漪”,板下的黃沙中,沙生植物冒出綠色的嫩芽。遠遠望去,沙漠中交織出一幅藍綠相間的畫卷,“光伏+生態治理”項目正在改變著烏蘭布和沙漠的舊貌。

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告訴記者,沙林中心在荒漠化防治的過程中解決一些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為“三北”工程提供科技支撐。“近幾年國家在大力推行新能源建設,我們在中間就起到一個更好的科技支撐作用。”張景波說。

圖片
  這是2013年6月18日拍攝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蜜瓜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光伏板底下到底種什麼?沙林中心經過多次實驗,提出了“光伏+梭梭”“光伏+檸條”“光伏+四翅濱藜”3種低耗水、易推廣、可持續、有效益的種植模式,為“沙漠光伏+生態治理”提供了示範。張景波說,“光伏的建設能夠更好地治理流動沙丘,通過光伏板的建設,能夠給它提供地勢平坦,風速降低,減少蒸發等等這些有利的條件,更適合我們來做荒漠化防治工作。”

圖片
  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拍攝的烏蘭布和沙漠(2022年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圖片
  遊客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紮蘭屯市秀水國家濕地公園遊玩(7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如今,站在烏蘭布和沙漠,放眼望去綠意盎然。2023年,內蒙古共完成防沙治沙950萬畝,超國家下達任務50%,實現了“三北”工程攻堅戰良好開局。今年,已完成防沙治沙604萬畝,是去年同期完成量的近4倍。

生態建設,久久為功。東北正進一步築牢起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使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底色。

 

編導:劉在

記者:高銘、何山、周萬鵬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視頻地址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