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來了 看“非遺”|古韻新彩 傳承千年紫砂窯火
2024-08-26 17:28

 圖片

編者按: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古籍修複再現千裏江山、紫砂陶器讓茶香氤氳、絲綢再現華服之美、漆扇成為夏日裏的小確幸……“非遺”項目如今成為“香餑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年相遇,掀起國潮熱!在江蘇,青年學子們在學校裏學習著更專業的“非遺”技藝,“非遺”有傳人。

 

取一塊紫砂泥,拍打泥條,圍起來製作壺身,再製作壺底……暑假期間,來自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薪火相傳·守正創新”實踐團隊的同學們正在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董亞芳的工作室,學習實踐紫砂壺的製作技法,感受千年紫砂窯火的古韻新彩。

圖片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明代流行沏泡散茶,文震亨《長物誌》記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紫砂茶具因此備受追捧,並成為文人的雅玩之物。 

“做好一把壺,需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可以有‘不拘一格’的做壺方法和‘奇思妙想’的作品呈現,但最根本的是要把基礎打牢,展現出一把壺的‘精氣神’。”董亞芳一邊手把手和同學們講述一些做壺時的注意事項,一邊介紹著自己的經驗與積累。

“董老師,您覺得我們的‘非遺’應該怎樣走出去?”“董老師,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開始喜歡紫砂壺了,這會給紫砂行業帶來哪些變化呢?”同學們向董亞芳提出問題。

董亞芳以自己製作的一把紫砂壺為例:“你們看,這把壺與我們平時見到的傳統造型的紫砂壺有所不同。這把壺的壺蓋像不像房頂,有著‘異域風情’?”董亞芳說,這是她2018年從英國回來後製作的。“當時,我從維多利亞博物館出來的時候,正好看到一條彩虹掛在空中,與遠處的建築的塔頂相得益彰。因此我就有了這樣的奇思妙想。”在董亞芳看來,藝術重在交融,既要守正更要創新。“我們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審美。年輕人也有著更多看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紫砂技藝,相信可以將我國的這一傳統技藝推向新的高度。希望同學們不斷學習,積極創新與探索。”

圖片
圖片
(董亞芳作品)

與董亞芳老師的交流,是同學們向宜興紫砂工藝美術大師們學習實踐的縮影。據了解,作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多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以“傳技藝、育新人”為己任,結合特色,因地製宜,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和大師資源優勢。

學校黨委委員、副院長陳珊教授介紹,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以專業標準建設為引領,以產教深度融合為核心,多年來,架構起“教師+大師”“師傅+學徒”“藝術+技術”的“三對接”非遺教學體係。一是教師與大師對接,通過完善非遺大師引聘製度,實施大師和教師“雙元”教學,讓校內名師和業界大師互學互研,合作開發課程,共同指導學生,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二是師傅與學徒對接,通過開展“招生招工一體、校企聯合培養”的紫砂非遺現代學徒項目、開設“卓越技師班”等,以技藝傳承為紐帶,實現師徒關係的現代轉變;三是藝術與技術對接,堅持“藝術+技術、傳統+現代”的建設思路,打造跨界融合的“大師、名師、工匠”工作室與“工程、設計、研發”中心,有效賦能教學實施。

“薪火相傳·守正創新”實踐團隊帶隊老師、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輔導員蘆建文告訴記者,此次社會實踐,同學們用眼睛看、動手做、聽大師講,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圖片

“要做好一把紫砂壺,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做。無論是收口、拍打、捏製成型,細節都很重要。”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大二學生李英傑表示,紙上得來終覺淺,當自己嚐試著獨立做一把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葉真/文 胡楠/視頻

視頻地址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