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衝:蹚出邊境鄉村普法新路徑
2024-08-27 17:39

   中新網騰衝8月27日電(記者 邵萌)當普法遇到鄉村治理,如何疏通一係列難點、堵點、痛點,做到因地製宜?當不同區域內群眾的語言差異較大,如何更好地引導群眾知法、學法、懂法、用法,讓法治思想深入人心?雲南騰衝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日前,中新網記者跟隨“全國網絡普法行·雲南站”采訪團,走進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的多個村鎮。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番普法撬動鄉村治理提升,普法與經濟發展、傳統村落保護和諧共生的景象。

  “小”火塘撬動鄉村治理體係“大”提升

  位於騰衝市猴橋鎮猴橋村的國門新村,山巒疊翠,綠道綿延,流水淙淙。25日上午,這裏下起了一場小雨。在一戶村民的院子裏,幾人圍坐、一堆篝火、一壺熱茶,一場關於林地糾紛調解的“火塘會”就這樣開始了。

圖片
  在國門新村,一場火塘會正在進行。邵萌 攝

  “火塘會”,是猴橋鎮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本土化的探索與創新。猴橋鎮地處祖國西南極邊,屬高中山區,降水量多、氣候寒冷、多雨多霧,群眾有烤火塘的習慣。如今,火塘文化已然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曾經的傳統變成了議事宣傳的主陣地、矛盾糾紛的解決地、基層治理的新延伸。

  “平時我們法律政策的宣講、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糾紛調解都是用這個模式,在火塘邊交流,零距離交談。”猴橋村黨總支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蔡文輝說。猴橋村是位於中緬邊境的傈僳族聚居村,村組幹部們用傈漢“雙語”進行形勢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麵的宣傳,做到無縫對接,讓村民們有更好的理解。

  在猴橋村工作了38年的蔡文輝,切身體會到了“火塘會”給鄉村治理帶來的變化。“火塘會”一改村民在嚴肅的司法場所有話不願說、不敢說,不是沒問題的尷尬場麵,有效解決了農村家庭糾紛中當事人不想說、不好說的問題,還保護了當事人的隱私,群眾願意和村組幹部講真話。在一問一答之間,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和處理。

圖片
  火塘會上,村民學習普法知識。邵萌 攝

  據介紹,目前,“火塘會”議事製度已經在猴橋鎮全麵推廣,並覆蓋到騰衝市19個鄉鎮(街道)、220個村(社區)。

  傳統村落“蝶變”的法治“密碼”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司莫拉佤族村位於騰衝市清水鎮三家村村,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

  “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曾是司莫拉的生活寫照。如今,行走在村中,平坦幹淨的石板路連接著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房前屋後綠植環繞,沿途可見小商店、飯館、圖書館等建築。

圖片
  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邵萌 攝

  從昔日經濟落後的小鄉村到如今的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三家村“蝶變”的背後有何妙招?在清水鎮黨委委員、副鎮長,三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家清看來,這離不開產業的發展和鄉風民風的改變。

  據他介紹,清水鎮建立了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精細“1+6+64+380”網格單元,形成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普法宣傳體係。做到人民調解、“一村一法律顧問”和“一村一輔警”全覆蓋。

  針對司莫拉佤族村,組建普法誌願服務隊,並結合民族語言特點采用佤族語言開展走村入戶宣傳教育活動。長期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使群眾法律普及率進一步提升。

  此外,依托傳統古村及法治文化陣地,組織開展普法大講堂、法治文藝演出、現場提供法律服務等接地氣的普法宣傳活動。讓法治文化真正融入廣大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法治力量守護傳統村落,做到普法與傳統村落保護和諧共生。

  以火塘為“媒”普及法律知識,深入村寨開展法治宣傳,將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網絡普法工作“深入尋常百姓家”,法治宣傳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正在彩雲之南碰撞出新的活力。(完)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