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以改革激活職教“一池春水”
2024-08-29 17:56

圖片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係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展示教育係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係列,通過一個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福建如何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開放包容的職業教育體係——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報道帶你看

福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開放包容的職業教育體係——

以改革激活職教“一池春水”

在福建,有兩所特殊的學校。一所是創辦於1866年的馬尾船政學堂,是現在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前身,也是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發軔地之一。另一所是閩江職業大學,現在的閩江學院前身之一。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誌曾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長達6年,他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影響深遠,這也是福建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遵循。

 

近年來,福建省著力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開放包容的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產教融合

校企攜手共促“雙贏”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

 

2023年7月,福建省出台《關於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措施》),提出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與組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兩條具體舉措。泉州晉江便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一個典範。

 

晉江地處福建沿海,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也是“晉江經驗”的誕生地。這裏產業發達、經濟活躍,為產教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23年5月,晉江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為牽頭學校,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為牽頭企業,晉江經濟開發區為依托園區,申報晉江市域產教聯合體,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唯一縣域的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項目。

 

日前,在晉江召開的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建設改革現場推進會上,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金垵分享了自己的期待:“當前,企業麵對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挑戰,我們對新型勞動者有迫切需求,對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工藝提升有迫切渴望。”

 

“我們和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聯合培養運維工程師、電商人才,為盼盼食品5G數字工廠提供人才支撐。”蔡金垵介紹,盼盼食品旗下零食連鎖店品牌“零零嘴”全國首家校園店也於近日在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成功落地。作為校企共同孵化的創業項目,雙方著力將該校園店打造成為集教學、實習、實訓、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教學“一號店”,並開設“零零嘴儲備店長”訂單班。

 

“職業教育是離產業最近的一種教育形式,它與產業繁榮、城市發展密不可分。”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校長吳濱如告訴記者,早在2013年,該校就提出了“產業夥伴型大學”的定位,通過攜手創建晉江市域產教聯合體,縱向整合晉江職業教育中高職、本科和高水平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抱團發展;橫向聚焦晉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為企業提供多層次、全周期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和服務的同時,與產業共生共榮、共謀發展,形成了“政府搭台,校企唱戲”的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

 

2023年以來,晉江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提速推進,辦學規模日益壯大。目前,聯合體在校生規模達5.8萬人,每年開展社會培訓5.6萬人次,為晉江的產業發展和創新轉型提供了立體式、多元化、全周期的人力資源支撐。同時,聯合體立足產學研創一體化,先後落地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等12家高能級平台,今年以來,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1289個、投資額超10億元。

 

不隻在晉江,福建省還圍繞當地“四大經濟”和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等10個產業領域,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特色,製定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指導性目錄,首批已遴選6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建設三批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103個、產業學院試點項目129個、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32個、各類實訓基地398個,校企合作企業1.3萬餘家。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等職業院校還牽頭成立全國現代港口物流等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吸引上海交通大學、百度(中國)有限公司等600多家省外高校、企業等加盟。行業產業與職業教育在八閩大地實現深度融合。

 

職普融通

不同的路同樣精彩

 

來自廈門的林凱是福建省首批職普融通試點生,在轉入廈門市翔安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就讀之前,他在中職學校“蟄伏”了一年。

 

2021年中考,因為發揮失常,林凱與普通高中失之交臂。隨後,他聽取了班主任的建議,填報了廈門工商旅遊學校職普融通班。

 

職普融通試點,是一種由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合作,雙方共同設計課程、互派師資,實行學分互認、學籍互轉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2021年4月,入選全國職教高地試點的廈門市選定2所中職學校和3所普通高中學校,在省內率先試點職普融通。

 

首批試點學生共有96名。按照相關規定,他們第一學年分別在2所職校進行培養,參加高一年級全市質檢,並按照兩校職普融通班成績排名進行自主報名,前30%學生可申請轉入普通高中。

 

“初進職校時有點兒茫然和忐忑,但學校為我們試點班單設教學課程,聘來經驗豐富的教師,再加上班級裏濃厚的學習氛圍,我很快便心無旁騖地投入了學習。”林凱回憶道。

 

同樣放下顧慮的還有林凱的父母。因為這段特別的經曆,林凱一家刷新了對職業學校的傳統印象。“我原以為孩子進了中職,學習生涯就到頭了。沒想到現在中職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升學,除了升入高職專科,也能升入本科。”林凱的父親說。

 

學生和家長對職業學校看法的轉變,讓廈門工商旅遊學校黨委書記楊經葵倍感欣慰:“職普融通的關鍵是融通課程的體係化、綜合化設計,既要考慮學生二年級轉段的‘雙出路’,又要考慮學生自願選擇、學分認定、學籍互轉等問題。我們在一年級既對標普高課程,同時也開設職業教育通識課程,並利用職教周、技能節等活動組織學生、家長積極參與,改變觀念,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

 

在先行探索的基礎上,今年6月,福建省教育廳印發《關於做好2024年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3所本科高校和10所中職學校開展試點。按照要求,報考“3+4”中本貫通培養試點的學生,通過中考招生進入試點中職學校相關專業學習3年後,經轉段考試合格,轉入對口的試點本科院校學習4年。7年學習期間,由試點本科院校、中職學校合作建立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銜接貫通的培養體係,係統培養專業理論紮實、技術精湛的本科層次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首批試點專業主要選擇對應福建省“四大經濟”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

 

福建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教育部的統籌安排下,福建省將持續推進高職院校建設,積極擴大職業本科專業設置規模,逐步提高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招生比重。

 

職教“出海”

續寫“海絲”新的篇章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國際學院院長何振鵬有一本護照。護照上,一枚枚或紅或藍或黑的出入境簽注,記載著他的“出海”足跡——7年,10多個國家,裏程超20萬公裏。

 

成為“空中飛人”,何振鵬並不覺得疲憊,反而內心充滿喜悅。在他看來,每一趟旅程都是有收獲的——作為泉州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先行者和排頭兵之一,泉州輕工職業學院以僑為“橋”,推進“職教出海”,目前已在馬來西亞、日本、加拿大、肯尼亞等國家和地區建成13個“海絲學院”,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教育項目26個,為這些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當地中資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

 

“海外華僑華人自發牽線搭橋、宣傳推廣,為職業院校的國際化辦學提供了有力幫助,福建的職業教育也吸引了不少海外年輕人。”何振鵬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在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求學的外籍學生已突破160名,其中有不少學生畢業後選擇留在中國。

 

《十條措施》明確要求職業教育結合產業“走出去”的需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一批“海絲學院”等“中文+職業教育”品牌。一段時間以來,福建湧現出許多與泉州輕工職業學院一樣積極“出海”的職業院校。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亮出了船政、交通兩塊“金字招牌”。該校與福州中洋船務有限公司合作,獲巴拿馬船旗國培訓授權證書,成立了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巴拿馬海事培訓中心,已累計培訓國際船員近千人。

 

福建技術師範學院主動對接服務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與園區企業共建福建省—印尼海洋食品聯合研發中心、打造中印尼產業合作研究中心,組織開展“語言+技能”培訓,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中文+技術”的印尼員工。

 

近年來,福建省發揮僑鄉優勢,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等平台,實施職教“走出去”戰略,目前已在黎明職業大學等13所高職院校認定了20個“海絲學院”,足跡遍布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15個國家。

 

以改革激發職業教育的活力,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加快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保障,業已成為八閩教育人的共識。

 

文字 | 黃星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育見新聞視頻號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