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簡單樸素的代表證,為何會是一級革命文物|“薪火新途•紅色AI+”江蘇紅色文物鎮館之寶講故事
2024-09-02 18:54

茅山,地處江蘇南部,1938年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開創以茅山山區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作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在這片熱土上,五萬子弟踴躍參軍,浴血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敵四萬多名,七千將士壯烈捐軀,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值此之際,《薪火新途•紅色AI+》第二季推出第四集《聽,“滴滴噠”!》。讓我們在數字人導遊“小新”的引導下,沿著鎮江市第三中學張傳裕同學的紅色研學線路,一同感受革命歲月的餘音回蕩。

世界一絕!

“碑下放鞭炮,空中響軍號”是何原理?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1995年,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在茅山西麓的望母山巔興建落成,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前共有317級寬16米的台階,分6組,每組50級,寓意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碑下放鞭炮,空中響軍號”這一奇觀為紀念碑增添了神奇色彩。

1997年秋冬之季,有人在紀念碑下燃放爆竹,無意間發現爆竹響後,紀念碑上空傳來“滴滴噠”的軍號聲,這一奇特現象迅速聲名遠揚,前來瞻仰的人更是絡繹不絕。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沿紀念碑中軸線能更清楚地聽到軍號聲,站在中軸線兩側稍遠的距離隻能聽見鞭炮聲。經眾多聲學專家多次實地考證,證實軍號聲為自然現象。

“豐碑軍號”名聲大噪,究其成因,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副館長周再興介紹,“紀念碑是一座通過聲波傳遞形成台階共鳴與聲音反射的回聲建築,軍號聲的產生與台階尺寸,長、寬、高等有關係,鞭炮爆炸後產生的回音,正好與軍號聲頻率相吻合,屬於建築設計上的一種巧合。”2006年,紀念碑以“單次脈衝聲激發奏出音符最多的建築”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如今,走進茅山,時時可聞鞭炮聲,“放鞭炮、聽軍號”已經成為人們緬懷革命先烈的一種特殊方式。

跨越山河!

兩張代表證的背後,是信仰與勇敢

2011年,這兩張代表證被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腳下,距離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約300米,館藏文物4000多件。在眾多展品中,有兩件國家一級革命文物——段煥競、李珊夫婦的中共七大代表證。這兩張代表證看著簡單樸素:長8.4厘米,寬6厘米,呈對折的豎方形,紫紅綾布鑲麵,封麵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誌,它們卻是國內鮮見的夫婦倆同時擁有並保存完好的中共七大代表證,其背後故事更是有著曆經千難險阻的“傳奇”色彩。

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召開的唯一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43年,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通知段煥競、李珊夫婦等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並準備出席中共七大。當時段煥競是新四軍一師二旅副旅長,妻子李珊在二旅衛生部當教導員。1943年3月,這對革命伉儷帶著尚在繈褓中的女兒,從蘇中抗日根據地啟程,前往延安。

一路上,夫婦二人曾被日軍包圍,段煥競帶領護送部隊突圍,卻和妻女走散,多虧地方幹部送回;過汾河時,李珊背著孩子陷入齊腰深的淤泥,幸虧被好心人拖了出來......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前往延安的這條路上,困難重重,險象環生。但信仰的力量,能披荊斬棘,讓人勇往直前。

段煥競、李珊夫婦

段煥競、李珊夫婦之子段延德後來接受采訪時說:“開始去延安的路上,遭到了敵人的轟炸,坐的船被炸了,犧牲了一部分同誌,後來三個人坐火車到山西,然後從陸上走,再到延安。”段煥競一行憑著智慧和勇敢,經過了20多道封鎖線,穿越了800多裏敵占區,途經10餘處革命根據地,跋涉5000多裏,才抵達革命聖地延安。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隆重開幕。段煥競在回憶錄中寫道:“750多人濟濟一堂,中國共產黨此前的代表大會從來沒有這樣大的規模,這樣隆重熱烈!‘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對我們的教育意義很大......”返回華中之後,段煥競繼續投入到為爭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而奮鬥的事業中。李珊專門做了一個皮挎包收藏夫婦倆的中共七大代表證,無論在日曬雨淋的千裏行軍途中,還是在大江南北的解放戰場上,20多年裏,一直沒有離開她的身邊。

李珊去世後,段煥競又將這兩張代表證與家裏的照片一起放進鐵盒子保護起來,直到去世。他們的子女整理遺物時,在存放照片的鐵盒子裏發現這兩張代表證。2007年,段煥競、李珊的子女將其捐贈給茅山新四軍紀念館。2011年,這兩張代表證被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副館長周再興表示,段煥競、李珊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證,見證了延安精神的傳承,也見證了革命先輩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對我黨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熱愛。

紅綠相映!

茅山研學之旅成新風尚

盛夏時節,江蘇句容茅山,滿目蔥蘢。茅山不僅風景秀麗,也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近年來,紅綠融合的研學產品,正成為茅山景區的又一張亮麗名片,以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等景點為主體的紅色文化體驗始終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暑期,源源不斷的遊客走進茅山,鎮江市第三中學初二學生張傳裕便是其中一員。她告訴記者,在數字人導遊“小新”的引導下,自己對這段曆史有了更具象化的感悟,“除了兩張非常有故事性的代表證,還有條血染的絲巾也讓我印象深刻。”據介紹,印花絲巾的“主人”沈華庭,1923年出生於安徽嘉山,1940年7月參加新四軍,入伍頭一年便加入了黨組織,屢立戰功。在一次對日作戰的戰鬥中,他所在的連隊連長身負重傷,犧牲前從懷裏掏出從日軍手中繳獲來的絲巾交給沈華庭,並囑咐他,“這裏麵,包有其他同誌的入黨申請書和文件,請你交給黨組織……”2007年,新四軍成立70周年之際,沈華庭的女兒向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捐贈75件文物,這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這條浸染先烈鮮血的絲巾——現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這不僅是遺物,更是戰友們的信仰和囑托。”參觀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後,張傳裕在自己的遊記中寫道:“曆史不可忘,吾輩當自強!”

這條浸染先烈鮮血的絲巾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記者了解到,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也是第一批江蘇省黨史教育基地,前不久,又新晉國家二級博物館。近來年,紀念館積極打造的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先後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永遠跟黨走”紅色旅遊線路、“長三角革命文物主題遊徑”之“重走革命路 致敬新四軍”跨省線路。

【開學第一課】

看視頻、聽講解

今天的思政課,不一樣!

9月3日下午,省市黨史部門、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揚子晚報聯合鎮江市第三中學開展“特殊的開學第一課”活動。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9周年之際,鎮江三中八(1)班的老師和同學們以“銘記曆史、珍愛和平”為主題,結合最新上線的《薪火新途•紅色AI+》第二季第四集《聽,“滴滴噠”!》展開討論,並與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孫誌軍館長現場互動。

據悉,鎮江市第三中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曆史和文化底蘊的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初中。前身是民族實業家黃炎培、冷禦秋等先生於1926年發起創辦、1927年正式開學的私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係統先進集體、首批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初中、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為了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學校利用課堂主陣地,積極開展以“銘記紅色曆史,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也因此往往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達到預期教育效果。

【AI+亮點】

小新智能體上線:

打卡紅色地標,問她!

本期視頻,經過技術組的不斷努力,數字人導遊“小新”以智能體的形式在片頭驚喜亮相!本集參演者張傳裕同學就是通過與“小新”智能體的互動,找到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並進行遊覽。

訪問豆包app,可與紅色AI導遊智能體“小新”互動對話


AI視覺實驗室的小夥伴介紹說,“之前隻能部署在chatgpt上的‘小新’智能體,現在成功移植到了豆包app上。”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人人都可以訪問豆包app,找到名為“小新”的紅色AI導遊智能體,並與之互動對話。經過不斷調試,AI數字人導遊“小新”,不僅性格開朗活潑,熱情滿滿,“還能根據提問者的定位,推薦合適的紅色地標,幫助規劃路線,介紹館內文物,除了打卡紅色地標,甚至還能推薦周邊美食。”技術人員補充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夢航


校對 陶善工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