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濃縮兩千五百年運河時光
2024-09-04 20:38

 三年晉升國家一級館,線下觀眾近一千萬人次——

一座博物館,濃縮兩千五百年運河時光

8月31日,“水韻江蘇·精彩非遺”展示季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啟動,中運博的參觀預約名額又變得緊俏起來。

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中最具標誌意義的建築之一,總建築麵積約8萬平方米的中運博,如一艘揚帆的巨舟靜泊在揚州三灣古運河畔,巨大的“船艙”裏裝載著1萬多件文物和2500年時光。3年多來,它依靠創新展陳理念一躍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用美好體驗吸引累計近千萬觀眾……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中運博開館三周年之際,且讓我們踏上中運博這艘“巨舟”,回看它上一程做對了什麼,再眺望它下一程將駛向何方。

圖片
遊客在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馮凱敏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運河故事,在這裏換一個講法

凡是來過中運博“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廳的觀眾,都會被一件巨型展品所震撼。它就是寬25.7米、高8米的古汴河剖麵,這是當前全國最大的可見、可展示的古河道剖麵。站在這一牆古河道前,無人不發思古之幽情,唐宋元明清不同地層的細微變化,配以考古學家的標注和出土的實物,仿佛一部剖開的曆史,訴說著千年往事。

為什麼要將大型不可移動文物變為博物館展品?這與中運博的展陳理念有關。

作為中運博館長,有著20多年博物館工作經驗的鄭晶經曆了中運博“從無到有”的全過程。回望建設之初,中運博“零藏品”起步,缺少“鎮館之寶”,隻能另辟蹊徑,從展示“新理念”、塑造“新體驗”入手。“中運博文物的珍貴基因可能不那麼強,但每件文物都可以非常好地講述和運河相關的人民生活的故事。”鄭晶介紹,在展品不足的情況下,館方采用以大型文物為主體、小型文物組團陳列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曠悠遠的空間構造,以不同高度的空間動線凸顯核心文物,給觀眾更強烈的震撼。

“文物是講述曆史故事最生動有效的載體。因此,我們把有限的文物放在了最需要的地方。”鄭晶說,中運博從基本陳列開始,搭建了一個可持續、差異化的展覽體係。但對於隻有3載“芳齡”的新建博物館來說,僅靠基本陳列是遠遠不夠的,隻有持續推出高水平的臨展才能提升觀眾黏性。

中國大運河千裏通波,途經無數文化名城,“運河城市”係列特展“因運而生”。2022年5月,該係列首展——“中茲神州:絢爛的唐代洛陽城”一經推出,就入選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此後,中運博又陸續策劃推出“文化遺產”“運河藝術”“運河非遺”“世界文明”等係列展覽,全方位、全視角、差異化地闡釋大運河沿線文化的豐富內涵。3年來,中運博共50場精品展覽於線上線下接連推出,成功製造公眾熱點、吸引媒體聚焦。截至今年8月底,該館已累計接待線下觀眾接近1000萬人次,線上觀眾超5.5億人次,這讓中運博立住了“網紅館”人設。

如何讓高科技加持講述運河故事?博物館依托融媒體技術,製作多個沉浸式體驗空間,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大運河畔的美好生活。“沙飛船”展區如今是中運博最熱門的體驗場所之一,站在甲板上,遊客可閱覽360度環幕上呈現的古時大運河繁忙景象,可謂“船在河中走,人在畫中遊”。

開館至今,中運博每日的參觀人次限額一提再提,從最初的7000張增加到目前的1.8萬張,場館卻依然每日爆滿。這3年,中運博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先後獲得第十九屆(2021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項目、2023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卓越之星獎”等榮譽,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範案例”和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

沉浸式,讓文化交流互鑒更“共情”

今年6月16日是中運博三周年館慶日。當天,中運博攜手法國巴黎沉浸式大皇宮推出“揭秘威尼斯”沉浸式數字展,在4號和8號展廳分別展出《刺客信條》遊戲體驗和“揭秘威尼斯”沉浸式影片,帶領觀眾從數字化視角感受威尼斯這座世界知名運河城市的恢宏與夢幻。

自建館起,中運博就將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作為一項重要使命。2023年度,該館打造運河城市係列藝術展——“喬治·莫蘭迪”,以及“世界文明係列”首展“重回安第斯——印加人和帝國四方之地”展。前者攜手意大利羅馬國立現當代美術館、伊瑪格藝術館以及喬瓦納爾迪收藏,為觀眾呈現意大利畫家莫蘭迪的一生。後者彙集秘魯14家博物館的168件/組展品,重現印加人及其帝國所創造的引人注目的物質成就。今年6月起,中運博推出“俄羅斯先鋒藝術展”等展覽,為豐富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發揮了積極作用。

將外國文化請進來的同時,博物館還持續推動大運河文化走出博物館、走進民間。三年來,中運博推出一係列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活動和特色文創產品,不斷加強優質文化資源供給。

在常態化社教活動中,中運博圍繞濕地水情、非遺、運河之韻以及大運河名人等主題設計特色活動,讓公眾深入了解大運河文化。同時,博物館積極加強館校合作,先後推出“運河之韻”“運河‘職’多少”“非遺手作”“濕地水情”等10餘種常態教育活動。僅2024年第一季度,該館就推出社教活動、非遺展演、專家講座等專場活動107場,研學空間、運河迷蹤等微研學活動1556場,今年春節期間“歡歡喜喜過大年”活動參與人數達132706人次。

緊跟當下青少年青睞的項目,中運博聯手旅遊平台打造“雙城記”研學,2023年度走進故宮博物院、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等31座文博場館,促進運河城市互動交融。其中,“相約雲端智‘彙’運博——線上研學活動”項目獲得2022年度全國文博社教百強案例。

文創產品是博物館文化的大眾表達,中運博從產品開發授權、合作夥伴拓展、經營模式升級等方麵入手,以館藏“錫質魚形壺”“荔枝紋金套碗”以及“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等為靈感,打造了涵蓋文房類、玩具類、禮品類等特色文創體係,2023年度共上架文創產品791款。

同發展,一座博物館與一個城市的共生

如今,在大運塔和今月橋上打卡三灣景區,也成為參觀博物館的一個重要項目。

曾經,三灣地區熱電廠、化工廠林立,各式倉庫、碼頭間夾雜棚戶區、垃圾場。大運河申遺時,凝聚古人水工智慧的三灣,因河道停有大量垃圾船而未被列入考察對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尤其是中運博的選址和建設,讓三灣徹底改頭換麵。如今,這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大標誌性項目正有力推動三灣區域從“工業鏽帶”向“文旅秀帶”華麗轉變。

近年來,揚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高質量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重大標誌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引領帶動作用,以文化保護傳承賦能城市更新和民生幸福,全力推進三灣片區建設。該市累計投入30多億元,搬遷三灣段沿線企業89家,其中不乏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利稅近20億元的大企業。此外,係統化治水與高品質植綠持續提升片區生態環境,讓三灣地區再現運河盛景。

在中運博帶動下,集“非遺體驗、文化展示、餐飲度假、購物娛樂”於一體,高起點規劃建設的大運河非遺街區,如今也已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數據顯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去年接待觀眾超420萬人次,其中節假日80%以上的參觀者來自外地。2023年,揚州累計接待過夜遊客1109.36萬人次、同比增長96.91%,較2019年同期增長18.4%,其中中運博的貢獻不可忽視。

如果以整個揚州城為坐標經緯,中運博和三灣片區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麵顯現出超越文旅的意義——從城市片區布局上看,三灣西側是充滿現代活力的經濟開發區,東側是洋溢生活氣息的綜合功能區,北麵是被整體保護的揚州古城;從博物館旁邊的遊客碼頭坐船觀光,南可抵長江邊的瓜洲,北可達揚州古城的東關街等碼頭。這印證了中運博和三灣片區對豐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均衡城區發展的非凡意義。

9月5日,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即將開幕。三年前的2021年,中運博開館是當年論壇的一大看點。三年後,在中運博線下觀眾即將突破1000萬人次之際,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再次回到中運博。鄭晶表示,“中運博在建立之初便確立從文旅融合視角創新國家文化公園休閑服務的發展目標,致力於成為滿足觀眾參觀需求的國家文化公園示範場所。我相信,這艘‘巨舟’將帶著更多美妙、醇厚的體驗,平穩地駛向未來。”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徐寧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