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把脈文化創新源頭活水,深入挖掘著就千年大運河華章
2024-09-06 14:49

大運河,這條流淌了千年的水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曆史見證,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大運河成功申遺十周年之際,2024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9月5日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啟幕,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專業出發觀點碰撞之中,對大運河展開深情回望與未來展望。

圖片

“創新創造是中華文明綿延繁盛的不竭動力。曆史上的大運河,就是創造和創新的產物。”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劉曙光以“讓大運河文化成為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源頭活水”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在他看來,大運河文化的本質和當代價值,就在於創造和創新。

他建議,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要增強大運河的文化活力,推動數字賦能;開創文旅融合精品線路;帶動產業的聚集融合,延伸大運河價值鏈和產業鏈。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在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以及構建更有效力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體係的過程中,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縱貫南北,融古彙今,3000多公裏的大運河沿線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王巍以“大運河南半部地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詳細列舉了近幾十年來大運河南半部沿線的一係列重要考古發現,係統性地梳理大運河南半部地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副主任、教授喬清舉以“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為題作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大運河具有獨特的文化生命,我們要深刻理解建設大運河國家公園的重大意義,傳承發展中華文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張建雲以《從江淮到京澤,一江清水如何向北送》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深入闡述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京杭大運河補水過程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並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國家水網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

“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中國新舊水問題的重要工程措施,是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工程,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張建雲建議,未來應繼續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的建設,加快構建國家水網,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提供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圖片

大運河是致富河、幸福河,也是流淌在廣袤大地上的創作源泉。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谘詢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周慶富提出:大運河是水路,也是“文路”。

“一部《隻此青綠》的劇目,挽救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這一切都源於一幅《千裏江山圖》的畫作,激發了創作團隊的無限靈感。”他認為,大運河文藝創作要重視傳承活化,更要重視原創深挖;要重視曆史文化,更要引領當代文化;要立足時代背景,也要重視人民導向。他呼喚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挖掘和充分弘揚千年大運河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稟賦,“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在山川煥綺中鋪展華章日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餘萍 郎從柳 蔣文超 攝

校對 盛媛媛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