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雙向奔赴”!中非合作未來如何開展?帶來哪些新機遇?
2024-09-08 10:44

 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非洲作為全球最年輕且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雙方的合作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全世界都投來了關注的目光。當前,在中非現代化進程中,中非關係整體定位已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雙方本著“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為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助力。

中非合作論壇從2000年成立至今,走過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下一步,中非合作還將如何開展?這會給非洲帶來哪些新氣象?又會給中國的產品、企業、科研機構等帶來哪些新機遇?《新聞周刊》關注:高質量發展的中非合作。

點擊觀看視頻

 
 
 
 
 

一株青蒿

將中非人民緊密相連

本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中非關係迎來了又一裏程碑時刻。中非友誼源遠流長,衛生領域的合作就是重要見證,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中國援非醫療隊就在非洲救死扶傷,截至2023年底,中國派出的2.5萬人次醫療隊員,已為非洲2.3億人次的病患,帶來了健康與希望。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衛生領域合作進一步提質,此次峰會就提出了衛生健康夥伴行動。

8月底開始,廣西融安縣的青蒿陸續迎來收獲。這種耐旱耐貧瘠的植物,既是對抗瘧疾的利器,也是種植戶覃素珍的重要收入來源。

圖片

在覃素珍的記憶裏,瘧疾並不陌生,曾經中國瘧疾高發,直到青蒿素被發現,才讓瘧疾防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2021年時,中國剛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無瘧疾認證。但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每年仍有超2億人感染瘧疾,其中,90%以上病例都發生在非洲。一邊是瘧疾防控經驗頗豐的中國,一邊是飽受瘧疾困擾的非洲,一株青蒿將兩地人民緊密相連。

圖片

雖然覃素珍從未去過非洲,但種了7年青蒿的她知道,自己種的青蒿會成為瘧疾患者的救命藥。去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通過了世衛組織的藥品預認證,已在22個國家注冊上市。

瘧疾是一種蟲媒傳染病,感染後會反複出現間歇性寒戰高熱,控製它除了需要藥物,還需要搭建好公共衛生體係,2015年,周曉農的團隊就帶著中國防控的經驗,踏上了坦桑尼亞的土地,他在當地選了一個瘧疾發病率30%以上的社區,準備落實中國瘧疾防控的137策略。

圖片

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製所所長 周曉農:“137”的防控策略,一天的信息可以從基層傳到了我們國家,三天內所有的病例都要進行鑒別診斷,7天內一定要把疫點要進行處置。這個方法是在中國是非常有效,但是,在非洲坦桑尼亞的情況下,他們平時要花半年時間,才能把基層的數字才能統計上來。所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這個“1”。

在疾控領域幹了大半輩子的周曉農,不曾想在非洲受到了挫敗,他逐漸意識到,紮根當地,就需要開出因地製宜的疾控藥方。

圖片

慢慢地,在周曉農試點的社區裏,瘧疾發病率從30%多下降到3%左右。周曉農也在非洲發現,隻有彼此充分了解與合作,才能達成共同的目標。

周曉農每年仍會前往非洲提供支持,但在最初試點的社區裏,他已經培養了一支當地人組成的誌願者團隊,負責病例上報和初步處置,他希望當地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此次峰會通過的《北京行動計劃》提出,中國還將繼續派出專家,分享醫療經驗和良好舉措,衛生健康合作仍是中非友好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片
 
 

中國農作物跨越山海

在非洲大陸落地生根

中國和非洲,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對於雙方而言,發展,都是擺在眼前的巨大課題。比如在糧食方麵,糧食短缺是長期困擾非洲國家的難題,中國則是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解決了14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對非洲人民零饑餓的訴求也能夠感同身受。

這些年,包括雜交水稻、木薯在內的中國農作物跨越山海,在非洲大陸落地生根,帶來了糧食的增產增收,幫助很多非洲家庭擺脫了饑餓和貧困。為了更高水平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雙方還能攜起手來做些什麼呢?

圖片

在本周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上,農業現代化是重要議題之一。在論壇發布的《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中,“加快實現非洲農業現代化”成為一個單獨的章節,其中包括農業合作和技術轉讓、減貧與鄉村發展合作和糧食安全三大板塊,共21項具體措施。

因為產量低,大量需要進口,水稻在很多非洲國家還算不上主要糧食作物。而近些年,中國的雜交水稻,已被20多個非洲國家引進種植,成為在非洲打出名聲的中國農作物品牌。

圖片

五年前,劉灶長研究員開始在肯尼亞、烏幹達等國推廣雜交水稻,相比傳統的雜交水稻,這種曾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節水抗旱稻,對水的需求量更小,在旱地中也能良好生長。

憑借出色的抗病性和較高的產量,節水抗旱稻在非洲多個國家試種成功,並且已在烏幹達、布隆迪兩國通過了新品種審定。

圖片

當地農民吃上了飽飯,生活得到了改善。幾年下來,這種節能抗旱稻,在非洲12個國家已經種植了8萬畝,種子已經賣出去了20多萬斤。

農業要發展,科技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北京行動計劃》多次強調中非農業科技交流的重要性,支持科研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強化農業技術分享、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

圖片

尼日利亞小夥子格雷戈裏,來海南三亞已有一年,他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研究生。而之所以回來中國取經,源於熱科院研發的優良木薯品種,在尼日利亞大麵積種植,木薯的產量成倍增長。

圖片

尼日利亞留學生 格雷戈裏:我來中國的目的是培育抗蟲害的木薯品種。防治蟲害的費用很高,如果我們能開發出綠色解決方案來幫助減少蟲害,那麼控製蟲害的成本就會很低。這將促進經濟發展,使人們能夠擺脫貧困。

近幾年,雙方的合作在深化,從木薯的育種栽培,擴展到管理、加工等環節。今年7月,“非洲木薯產量倍增計劃”示範基地在尼日利亞揭牌,雙方希望推動的是整個木薯產業的技術升級。

圖片

引進優質品種,提高糧食產量,隻是非洲農業振興的第一步。接下來,糧食如何存儲,如何增加附加值,農民用水用電問題如何解決,這些依然存在的發展難題,對於相關行業的中國機構和企業來說,其實是可以大展拳腳的舞台。

 
 

聚焦現代化

中非“雙向奔赴”

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一大特點是聚焦現代化。

本周四發布的《關於共築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中就強調,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同在本周四,治國理政、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等四場高級別會議平行舉行,體現了中非對現代化發展的共同關切和期待。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既需要政府間的高質量雙邊合作,也需要吸引更多元主體力量加入中非現代化的進程中。

圖片

這款手機是國內企業所產,從未在國內上市,卻深耕非洲。這裏通信訊號不穩定且不同運營商之間通話資費很高,該手機就“四卡四待”,隨時換信號、省話費。如果吃飯,手沾了油,比個耶就是接聽,伸五指就是掛斷。還因其價格優勢,近幾年在非洲的出貨量連續第一,堪稱“非洲之王”。

近日發布的《中國企業投資非洲報告2024》顯示,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商務部統計,目前有超過70%的對非投資企業是民營企業,顯著加快了非洲工業化進程。

圖片

長期致力於國際發展合作研究的王濼認為,去非洲投資,離不開政府間強有力的雙邊機製這個大前提。中央在“現代化十大夥伴行動”中表示,中方願為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建設提供幫助,深化物流和金融合作;《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的“加快非洲工業化”章節中,亦是強調中方將加大支持非洲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和自貿區建設,而非方將繼續推進改善非洲營商和投資環境的政策。

圖片

中非互利共贏的雙邊關係,還起到了多邊合作的示範作用。本次中非合作論壇的與會者除50多個非洲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代表,非盟委員會主席外,還有聯合國秘書長及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中方在會見相關人士時強調,中方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係,願同聯合國進一步深化合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的國際事務合作、融資合作、氣候變化、加快實現非洲農業現代化等方麵,都出現“多邊”一詞。

圖片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 劉俊峰:這也體現出我們是開放的、包容的。我們歡迎各方來關注中非合作,來支持中非合作,來共同促進中非合作。

圖片

劉俊峰從1991年大學畢業後從事援外事業至今,三十多年來,他見證了中國援外事業的提質升級。2018年,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成立,承擔統籌協調援外重大問題並提出建議,推進援外方式改革,確定對外援助項目並監督評估實施情況等職責。他曾被朋友和同事問道,中國幾十年的對外援助史,新成立部門為何不叫“對外援助署”,而稱“國際發展合作署”?他說,這項事業堅持平等相待、相互支持、雙向奔赴,且與時俱進。

圖片

2021年中央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將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中國國際發展合作事業提質升級打造新起點,向多雙邊結合、多主體參與、多平台互動、多方向對接、多資源投入的國際發展合作邁出關鍵一步。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結合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反思官方發展援助的特性,將傳統的發展援助內涵外延逐步拓展為更加多元的國際發展合作,強調可持續發展援助。

圖片

7月11日,中國—非洲埃塞俄比亞—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合作示範中心成立,該中心是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首次在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與非洲國家及聯合國機構共同實施的三方示範項目,支持非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人才培養計劃。該中心作為中非合作論壇成果已被寫入《宣言》、《行動計劃》以及《中非關於在全球發展倡議框架內深化合作的聯合聲明》中。實際上,在進行製度架構前,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早就在一些項目和平台搭建上進行了三方及多方合作的探索。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