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照亮新征程”⑤洪靈菲:一支筆可抵十萬軍
2024-09-12 20:44

在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我們見到這三本90多年前印刷的長篇小說:《流亡》、《前線》和《轉變》。

《流亡》的封麵是一艘大船,船頭有翱翔的海鷗;《前線》的封麵是戰士步槍的槍托,和破雲而出的太陽,那太陽,也可視作子彈迸發的火花;《轉變》的封麵是風中搖曳的勁草。

這三部長篇小說的作者,就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七位常委之一、雨花英烈洪靈菲,他曾以筆作槍,發出那個時代“戰鼓的聲音”。

1926年,在廣東,洪靈菲在潮州同鄉許甦魂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也在許家認識了一生的革命伴侶秦靜,他與秦靜的感情很好,隻要離家,必要給她寫家書、報平安。這對伴侶也經受住了分離的考驗。

圖片

洪靈菲與妻兒合影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洪靈菲不得不遠赴南洋各地,流亡了好幾個月。他在香港被驅逐,在新加坡做幫工,在泰國湄南河上漂泊,但就算是這樣,洪靈菲依然飽含信心。他曾說:“革命運動雖然受到暫時的挫折,但我們有一支筆,就會使他從另一方麵蓬勃起來的!”

在寫給妻子秦靜的書信中,他信心百倍地鼓勵妻子:“而梅花清骨,不因是減其皎潔;處士高寒,更以此增其幽福。”

對有著浪漫主義詩人氣質的洪靈菲來說,忍饑挨餓、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涯,不僅沒有磋磨其心誌,反而成為文學創作的養分。

1927年10月底,結束流亡的洪靈菲來到上海,找到黨組織,開啟了創作的高潮。

他的小說帶有自傳色彩,擅長用優秀的敘事語言來還原故事場景。他寫的都是切膚的經曆,比如小說《流亡》,寫的就是他1927年流亡南洋的旅程,小說發表後,在知識青年中獲得了廣泛的共鳴,引領了更多人走上革命道路,因此,在當時有“一支筆可抵十萬軍”的美譽。

從1930年起,洪靈菲還翻譯出版了高爾基的長篇小說《我的童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和《賭徒》,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引導了更多的青年去思考救國救民的理想。1934年,洪靈菲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於南京雨花台,年僅32歲。

雖然在外貌上,洪靈菲是文弱書生,但在骨子裏,他是堅強戰士。在那個風雷激蕩的時代,他以筆作槍,寫出了一代知識分子向往進步、投身鬥爭的革命情懷,更寫出了共產黨人在挫折麵前,永不言敗的不屈精神。

【片末署名】

出品人  劉斌 王文堅

總策劃 葛俊傑

監製  馮秋紅

策劃    周潔 孔小平

編導|劇本   華明玥

統籌  楊恒國 高天翔 許紫筠

拍攝  陳金剛

剪輯  朱雨柔

片頭海報 趙岑

出鏡 章詩雨

出品

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

揚子晚報

特別鳴謝 南京審計大學

編輯:王麗麗

校對 王菲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