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劉越)2007年,針對宋代古沉船“南海Ⅰ號”的打撈工作曾轟動一時。彼時的考古工作者發現,800年前的沉船殘骸之上,竟散落了無數精美的瓷片。
曆史的煙波長卷裏,中國瓷器踏著海上絲路的浪花,遠銷全球。那時,大洋彼岸的紳士與貴婦們稱其為——“china”。而誕生出瓷器這一人類瑰寶的神秘東方大國,亦得名為“China”。
China,既是中國,也是瓷器。曆經數千年,風靡全世界,一路走來,中國瓷器充分印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也有力見證並踐行著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
談到瓷器,就不得不提起景德鎮。江西景德鎮古稱昌南,因瓷而名、因瓷而興、因瓷而立。千年窯火不熄,淬煉出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景德鎮的瓷器,自古便“行於九域、施及外洋”,它們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白色黃金,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曾一度掀起“中國熱”。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景德鎮考察調研時感慨道:“一輩子做一件事,祖祖輩輩幹一件事,不是簡單的事。要堅持走自己的路,不能見異思遷。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裏,與時俱進,讓它發揚光大。”
小城龍泉,在浙西南,以瓷聞名,傳頌千年。“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千年來,無數匠人接力前行,守護這份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美麗。如玉類冰,饒玉影青,龍泉青瓷成為凝聚民族智慧與審美情愫的載體,迤邐千年,是迄今為止唯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陶瓷類項目。
從三國兩晉的初露鋒芒,到宋元的鼎盛輝煌,龍泉青瓷始終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公元12-15世紀,龍泉青瓷不僅在中國流行,更被全球追捧,被譽為“瓷海明珠”,見證了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輝煌曆程。這些年,龍泉青瓷頻頻亮相國際舞台,以更豐富的樣式、更青春的麵貌為更多人所知。
“遠看是紙,近看是瓷!”2024上半年,以“德化白瓷”為主角的短視頻火熱出圈,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無論是薄如蟬翼的白紙,還是仕女塑像的發絲,如非近距離特寫,很難分辨白瓷材質,造型、質感無不令人驚歎。
福建德化陶瓷以“白”見長,因白如雪、薄如紙、潤如玉而享譽世界,被讚譽為“中國白”。汲取本地瓷土,注入汩汩清水,經灼百窯火,奪得三尺雪,“燒”和“造”兩種技藝的傳承與完善,成就了“中國白”的美。德化陶瓷始於夏商,興於宋元,從泉州刺桐港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輸往歐亞大陸。瓷海揚帆,漲海聲中萬國商,激起千層浪。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經由開窯烈火,燒製越窯秘色瓷,似青如黛。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在多元開放的大唐,它與邢窯白瓷並稱為“南青北白”,共同書寫了中國瓷器的輝煌篇章。
魏晉時期,越窯青瓷通過海路,成為東亞區域的搶手貨。日本古墓、朝鮮半島都曾出土過越窯青瓷製品。經大批商人之手,越窯青瓷被請上輪船,駛向海上絲綢之路,遠抵埃及、坦桑尼亞、伊朗、伊拉克,較近至印度、巴基斯坦、斯裏蘭卡、菲律賓,將中國的文化與美學,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以瓷為媒,中外之間形成了一張橫跨亞非的龐大貿易網絡。隨著諸國對瓷器的競相追捧,海外仿造之風興起。朝鮮半島出現“高麗秘色”,並向浙東反向銷售;日本名古屋附近的猿投窯,生產出大批造型、紋飾、釉色均與青瓷相類的陶製品;9世紀以後,就連埃及工匠都開始以中國瓷為形仿造陶器……海外對中國瓷器的崇拜與對中國文化的真心傾慕,由此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紅陶三足缽的質樸,到唐三彩載樂駱駝俑的絢麗;從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四大傳統名瓷各美其美,到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古色古香;從中國陶瓷文化展在澳大利亞悉尼開幕,到“三葉草燔瓷香插”乘坐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環遊太空,再到景德鎮瓷器作品“出海”講述中外文明互鑒故事……經曆幾千年曆史淬煉,中國傳統陶瓷技藝長盛不衰,既詮釋著古人的美學思想與技藝追求,又在曆史的映照、文明的互鑒下綻放出典雅秀美、瓷韻並香的光彩。
“瓷風”勁吹,“瓷熱”升溫,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棵常青樹,中國陶瓷正續寫新的華彩樂章,從曆史走向未來,從中國走向世界。
瓷器在曆史長河的衝刷下永不褪色,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仍在繼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