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莊老杜追“星”記
2024-09-25 12:49

點擊觀看視頻

9月中旬,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老杜桃園”,一排排桃樹枝繁葉茂,圓滾滾的桃子掛滿枝頭。

“這批冬桃是您指導種植的新品種,國慶前後就能上市了。”農戶杜中誌順手遞給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一個桃子。

圖片
中秋前夕,時代楷模、鎮江市農科所原所長趙亞夫(右)來到戴莊村村民杜中誌的桃園指導。

趙亞夫一手接過,仔細端詳:“長得不錯,大家夥兒準喜歡。”說罷兩人都笑了,爽朗的笑聲伴著桃香在果園回蕩。

杜中誌可以說是趙亞夫在戴莊村結識的第一位農民朋友。在老杜家裏,珍藏著一張和趙老同框的照片:那是2007年9月,小雨淅淅瀝瀝,田間包菜剛剛育苗完成。趙亞夫撐傘蹲在地上,耐心地講解有機種植技術。皮膚黝黑的杜中誌身披雨衣蹲在一旁。趙老講到關鍵處,杜中誌特地摘下雨衣帽子仔細聆聽…… 

圖片
2007年9月,農技專家趙亞夫(右)向戴莊村村民講解有機種植技術。石小剛  攝

村裏首個“吃螃蟹”的人

中秋前夕,句容依然暑熱難消。83歲的農技專家趙亞夫不放心,忙裏抽空來到戴莊村駐點調研。

戴莊村是2001年趙亞夫即將退休前選定的生態農業技術試驗田。“戴莊當時是茅山革命老區較窮的鄉村,全村崗坡地占七成,高低落差大、土壤瘠薄,農業效益低下,人均年純收入還不足3000元。”但與此同時,趙亞夫也看到了戴莊村的“潛力”:人口密度低、汙染程度較輕,在發展有機農業方麵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趙老的口中,我第一次聽說有機農業。”2002年,杜中誌初見趙亞夫。“趙老跟我們說,桃子種出來至少能賣五元錢一斤,種水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自認為是種田“老把式”的老杜簡直不敢相信,村裏人也都以為趙亞夫就是來推銷種子農資的。

為打消農戶們的顧慮,當年,趙亞夫親自承包3畝崗坡地種植有機桃,雇傭當地農戶幫忙,手把手教授農業新技術。

圖片
趙亞夫和杜中誌望著鬱鬱蔥蔥的桃樹。

 2003年,在趙亞夫帶領下,杜中誌種植了3畝有機桃,成為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農戶。3年後第一批桃子上市,竟然賣到每斤8元錢,純收入達到7000多元。而過去的桃子,哪怕每斤1元錢都賣不掉。此後,杜中誌又在趙亞夫指導下試種有機稻,七分水田純收入就達2000元,高出普通大米收益6倍多。後來,杜中誌逐漸將有機桃種植規模擴大到七八十畝,沒幾年家裏就購置了小yabo80 、商品房。

從不信任到鐵杆“粉絲”,這些年,一碰到田裏的“麻煩事”,杜中誌就習慣性地向趙老求助。20多年來,杜中誌先後種過有機桃、有機水稻、有機草莓等,一年純利潤最高能達40多萬元。 

從“土裏刨食”到“地裏掘金”

“現在大家都重視產品品質,有機農業有奔頭!” 70多歲的杜中誌樂嗬嗬地說。

2004年,杜中誌的兒子杜富海主動放棄城裏工作,回鄉跟著趙亞夫學習有機種植。這些年,杜家父子跟著趙老學到了很多。如今,杜富海說起防蟲驅蟲也是頭頭是道。

圖片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科學種植,老杜家的桃園收益頗豐。

在趙亞夫團隊指導下,戴莊村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村民彭玉洪家種植獼猴桃,還在林下套種營養草、飼養家禽,省下了化肥費用,年收入超20萬元。61歲村民任廣明種植了大半輩子水稻,通過醋糟育秧、稻鴨共作等種養模式,糧食畝均收益從1500元提升至近6000元。從2006年起,趙亞夫在戴莊村成立有機農業合作社,讓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生產布局、技術培訓、產品包裝和市場銷售,所得利潤80%返給農戶,重點幫扶的貧困村嬗變成為共同富裕樣板村。

這兩年,返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農三代”、杜中誌的孫女杜紫萱。從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的她,一直在鄰村獸醫站工作。

探索生態多樣性農業技術

“戴莊已經堅持16年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土壤有機質含量翻了兩番,農業麵源汙染基本降至零。”趙亞夫說。

近年來,趙亞夫又在戴莊進行了生態多樣性農業技術的探索。目前,戴莊已初步形成“森林+野生動物”“經濟林果+草+畜禽” “稻(菜)+草+畜禽(漁)”3個層次的生態圈。

圖片
趙亞夫與杜中誌開心地行走在桃園。

不忙的時候,杜富海喜歡在田頭扒開泥土,數數裏麵的小蟲子。“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來村裏調研,發現我們稻田裏有130多種動物,比隔壁村多6倍。”杜富海語氣中帶著自豪。

戴莊村人尊重大自然,也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報。

戴莊村黨委書記姚偉超告訴記者,2003年戴莊村人均純收入為2800元。到2023年,村人均純收入達4.3萬元,是發展有機農業之前的15倍多。2020年,盒馬鮮生與句容市天王鎮簽訂合作協議,戴莊村開辟中高端農產品市場,成為全省首個“盒馬村”。

戴莊村改善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生態。村民戴國強回憶說,往年八九月份是卷葉螟、稻飛虱等水稻病蟲害高發期,他們天不亮就起來噴灑農藥,氣味刺鼻。而如今的戴莊,青山綠水相映,空氣裏彌漫著植物的清新,還不時能看到野兔和山猴。

圖片
手把手傳授農業技術20多年,趙亞夫與杜中誌已是多年好友。

20多年來,“時代楷模”趙亞夫的探索,帶動了更多科技英才走向田野。如今,趙亞夫團隊已有35人,他們像趙亞夫一樣,數年如一日紮根於鄉間田頭,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在趙亞夫看來,生物多樣性農業代表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他希望以綠色發展理念來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趙亞夫說。

趙亞夫總會想起,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他頒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章,勉勵他“把成績寫在大地上”。“我們和農戶一起探索‘環境友好、資源節約’致富新路徑,目前江蘇已建成39個省市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趙亞夫說著,將目光投向遠方。耄耋之年的他壯心不已:想放大“戴莊經驗”的示範效應,讓務農成為更有奔頭的事情。

 

總策劃:雙傳學 顧雷鳴

策劃:田梅 

統籌:肖勇 塗珂 許鵬鋒

文字:周嫻

攝影:萬程鵬 楊誌國

攝像:王詩宇 胡楠 華紅軍

剪輯:王詩宇

AI生成:王詩宇

美編:朱麗

鳴謝:句容市融媒體中心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