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成蔭、水清岸美,在精心打理過的南泉橫港河邊,居民們“坐”享悠閑時光,實現從“觀水”到“親水”,由“美麗”向“幸福”的生活品質提升。
無錫正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太湖首次被生態環境部評為良好湖泊;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由2013年的61.8%提升至2023年的82.5%,創下11年來新高;市區城市園林綠地麵積從1949年的42公頃擴大到2023年的20895公頃……一組組躍動的數字,見證了這座城市從工業重鎮向生態宜居典範的華麗蛻變。
人水和諧生態之城
“河水變得清澈了,河邊的風景也愈發美麗。”在宜興新建鎮留住村,村民們總愛在晚飯後前往附近的孟塘河畔散步。經過一年多的綜合整治與提升,這裏從昔日內澇頻發、水草叢生的河道,變成了如今水清岸綠的生態河浜。
回望過去,無錫始終將水環境保護置於重要位置。據《無錫市誌》記載,早在1959年,無錫首先在印染行業開展三效蒸發堿回收,治理含堿廢水……時至今日,無錫水域生態持續向好,環境愈發優美,這不僅是市民們的切身感受,更有堅實的數據作為支撐:2013年以來,無錫市國省考斷麵水質優Ⅲ比例由28.9%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95.8%,一城碧水正繪就出一幅人水和諧共生的畫卷。
“無錫通過強化源頭治理、聚焦重點區域、推動多源共治等舉措,構建起一套科學高效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係。”無錫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負責人何永軍表示。在談及水環境空間品質的提升時,他特別強調了太湖和長江的重要性。據介紹,在實施深化太湖水汙染防治“1+4”工作方案的基礎上,2023年無錫製定出台新一輪太湖治理“1+9”三年行動方案,將連續三年治太投資超過100億元。在長江保護方麵,自2021年1月1日起,無錫嚴格落實“十年禁漁”,並壓縮了5.92公裏生產岸線用於生態修複。長江幹流水質連續六年達到Ⅱ類。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一輛輛掛著“綠牌”的渣土車與混凝土運輸車緩緩駛過,既無噪音擾耳,也無柴油尾氣刺鼻;高壓噴淋係統有條不紊地工作著,空氣中彌漫著清新與潔淨……踏入K11“全電工地”施工現場,隻見環境整潔有序,作業流程順暢。根據測算,整個施工階段電動機械的使用,預計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1736噸。
通過數據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2023年,無錫成為全省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率唯一“雙達標”城市;“無錫藍”達300天以上,臭氧汙染天數同比減少19天。
這份亮麗的“成績單”,是無錫多年來持續攻堅治汙、不懈努力的成果。據《無錫市誌》記載,1972年,無錫市區開展廢氣(煙塵)治理。至1985年底,全市共建成各類廢氣治理設施25套,工業廢氣處理率為61.9%。“大氣汙染防治之路充滿挑戰,每個階段都有新的難題。”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吳笛回憶,2021年,臭氧汙染形勢嚴峻,無錫迅速出台《2021年臭氧攻堅強化管控工作方案》等文件,以減汙降碳為核心,推動協同治理。2023年,為彌補大氣管控中一些地區的聯合管控體係缺陷,無錫建立了大氣汙染指揮中心,實現實時調度,做到問題“日掃日清”。每當晴空萬裏,越來越多的市民愛在朋友圈分享“無錫藍”,為錫城的好空氣點讚。
綠地麵積大幅增加
走進長廣溪國家濕地公園,水清湖暢、鳥翔魚躍。行至湖邊,大片的草坪宛如一塊柔軟的地毯鋪展開來,湖邊的蘆葦叢隨風搖擺,優美的濕地保護濱水景觀讓城市與公園渾然一體。“有山有水,有草坪有樹蔭,特別適合放鬆心情。”市民劉女士一家人正在這裏野餐,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療愈力量。在無錫,城市綠色空間不斷拓展,市民可以享受到的“綠色福利”也越來越多。數據顯示,市區人均占有公園綠地麵積從1962年的1.7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5.28平方米。
生物多樣性,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晴雨表”。“經過調查和成果集成發現,無錫是江蘇省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無錫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處處長湯小健表示,特別是宜溧低山丘陵區域,是江蘇省陸域野生動植物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據介紹,當前,無錫正積極推進生態島試點項目建設。其中,宜興市龍池山生態島項目總體工程項目進度完成70%、濱湖區長廣溪生態島試驗區總體工程項目進度完成30%。
近期,無錫環境監測中心正聯合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一年一度的生態樣地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發現了無錫地區新記錄物種北方狹口蛙,刷新了無錫兩棲類新記錄。(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