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學習問答 | 第三集:為什麼說“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2024-10-04 14:19

 

  編者按:
  75年櫛風沐雨、75年砥礪前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曆史畫卷,走出了一條從我國國情出發,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學習時報社理論網從今日起推出係列視頻節目《理響中國・學習問答(第一季)——為什麼堅持走這樣的路》,邀請十位來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院)的專家,解讀中國發展的關鍵路徑。

 

圖片
 
  本期專家
  董彪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圖片
 
  本期主題
  為什麼說“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現場實錄
  主持人: 
  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想請董教授為我們解讀一下總書記提出的這“兩個結合”。
  董彪:
  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在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並創立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就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並嚐試用傳統文化的概念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如用大同社會來理解共產主義)。“第一個結合”最早提出於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又強調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第二個結合”明確的提出的時間則要晚,像您說的,在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兩個結合”放在了一起,且在2023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第二個結合”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進行了係統闡述。總書記說,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主持人:
  雖然“兩個結合”是在2021年正式提出的,但其實我們進行資料研究的時候會發現,對於這“兩個結合”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早就開始了。所以說“兩個結合”的提出是有很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的。
  董彪:
  這是因為,科學理論的發展具有“從後思索”的特點。我們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新陳代謝規律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就存在並發揮著作用,但隻有當科學家通過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將這些規律揭示出來以後,人們生產生活實踐才達到科學的自覺。自然科學如此,人文社會科學也是如此。我們黨在實踐基礎的理論創新,並不是與實踐同步進行的,而是在時代和實踐獲得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命題,是我們黨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提升理論自覺的生動體現。
  主持人: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一個誤區,乍一看“第二個結合”是包含在“第一個結合”裏的,但實際並非如此。
  董彪:
  是的。從廣義上看,中國具體實際,不僅應該包括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社會性質、發展階段、主要矛盾等基本國情,而且也應當包括在曆史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等。但是,當把曆史文化獨立出來時,作為社會存在的“實際”就與作為社會意識的“實際”就相對區分開來了,中國具體實際就為專指中國的現實國情。“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表明我們黨深化了對中華文化曆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邏輯、文化邏輯、價值邏輯的深刻把握。
  “兩個結合”的提出必要性要從三個方麵來看:
  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來看。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不是封閉僵化的體係,它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決定了其開放性和時代性特征。隻有深深紮根於本國的具體實際和本民族的曆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19世紀末,恩格斯在討論美國工人運動的時候,曾就社會主義工人黨如何結合美國實際發表了看法,認為這個“移自外域”的黨要加速自身的勝利,“就必須完全脫下它的外國服裝”“必須學習英語。”恩格斯無疑道出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展的真諦。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揮跨越時空的思想偉力,也必須“穿中國服裝”“講中國話”。
  二是從黨和人民的事業的發展來看。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百年來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取得曆史性成就基礎上獲得了規律性認識。在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複興,仍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
  三是從中華文明的賡續發展來看。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黨對中國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中華文明輝光日新、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鴉片戰爭以前,中華文化始終發揮著光被四表的功能,對東亞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鴉片戰爭後,中國遭遇文明蒙塵的危機,其實質是文化主體性的危機。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對於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談到“結合”即是說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那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三者之間的能夠結合,就一定有其必然性。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就在於馬克思主義符合近代中國人救亡圖存的需要。近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而馬克思主義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無情批判及其對被剝削勞動者和被壓迫民族的深刻同情,使其在理論上和情感上都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則使中國人認識到,在封建主義舊路和資本主義歧路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社會主義的文明發展道路,建立一個勞動者翻身做主人的國家。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來源不同、產生的文明根基不同,但二者卻能夠深相結合起來,就在於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等等。正是這種深度契合,二者才能更好地結合起來。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規律性認識,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寶貴經驗,也是弘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文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路徑。“結合”的結果是相互成就,其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不僅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而且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對於築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根基、打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製度的創新空間、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主體性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尤其需要注意提出“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製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這一論述為我們深入理解“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意義提供了基本遵循。
  繼續推進“兩個結合”應當處理好以下關係。
  一是激活與豐富的關係。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瑰寶,並不能自然轉化為現代文明的要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緊扣時代主題和問題,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同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能夠深深紮根中華大地、融入人倫日用,獲得更加豐厚的中華智慧滋養,產生更加強大的思想力量。
  二是守正與創新的關係。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引領時代。推進“兩個結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此基礎上,敢於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要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三是自主與開放的關係。推動“兩個結合”,必須堅持文化上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善於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善於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同時,要堅持胸懷天下,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曆史視界、實踐場域和國際影響。
 
本節目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支持。
 
學習時報社出品
 
總策劃:何忠國
監製:李瑩
製片:張保平
總導演:田旭
主持人:田旭
提問嘉賓:蘭文飛
審核:毛強 範偉
校對:孫宇
責編:常濱海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