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思維之變讓博物館越來越有看頭
2024-10-05 21:19

“到博物館去”,近幾年,每逢節慶假期,熱門博物館都人滿為患。博物館為何會熱起來?它的吸引力在哪裏?在洶湧人潮奔向博物館的現在,“到博物館外去”或是拓展博物館空間的好方法。

圖片

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內看展的觀眾。

多:觀眾多,藏品多,博物館多

國慶假期哪兒人最多?博物館是其中之一。

幾乎每個熱門博物館都人山人海。很多博物館雖然采取了延時、錯時開放,但對洶湧而來的的客流,這些措施實屬杯水車薪。

這是近幾年“博物館熱”的延續。據統計,2023年,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近1.2億人次,創曆史新高。今年數據雖未出爐,但相較去年,再創新高應屬板上釘釘。

到博物館參觀的人多,看到的藏品也日益豐富。作為曆史文化的“記憶庫”,江蘇的文物藏品家底有多厚?在2024國際博物館日,《江蘇省2023年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正式發布。據該報告披露,截至2023年底,全省博物館共有藏品178933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927件(套)。全省博物館年度新增藏品23414件(套),其中征集購買藏品5837件(套),接受捐贈藏品8029件(套)。此外,全省修複文物1838件(套),包括2件(套)一級文物。其中不少精品文物都出現在2023年全年2442個陳列展覽中。

該項報告還披露了一個“多”。截至2023年底,全省博物館總數為355家,同比增長1.7%。在題材類型方麵,全省現有曆史文化博物館111家,藝術博物館65家,綜合地誌博物館68家,革命紀念博物館46家,自然科技博物館17家,考古遺址博物館15家,其他博物館33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放眼全省,江蘇隻有南通博物苑、“國立中央博物院”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博物館。

變:活動頻繁,背後是思維之變

南京城牆博物館內,一群觀眾在圍觀穹頂上的星鬥如何與地麵上的城市相互呼應;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觀眾“走入”數字版古畫《金陵圖》,與畫中人交流互動;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人們見到了用數字複原再現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琉璃塔……

聲光電技術的加持,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被博物館所吸引。這背後,是博物館與公眾關係的思維轉變。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吳曉鬆將博物館與公眾的關係分為三個時期:自1683年第一座公共博物館阿什莫爾博物館問世起,至19世紀中期為止,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關係相對較為冷淡。博物館方麵要求公眾抱著感恩的心進行參觀,並且給予讚揚,不可有批評之意;自19世紀中期起,至20世紀70年代,博物館越來越關注公眾,雙方關係趨於緩和;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博物館和公眾的關係進入平等時期,博物館越來越重視與公眾的關係,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代博物館的更好發展。博物館也在這一時期得以重新定義。在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的章程明確規定: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

現在的博物館已不再是純粹的文化教育機構,它已集休閑娛樂、社交媒體、文化創意、數字信息和研學旅遊服務等複合型公共服務綜合體功能於一身。

正是藉由這種觀念的轉變,人們去博物館,可以參觀,可以消費甚至可以互動,而不再單純地從厚厚的玻璃罩裏去觀看曆史文物,被動地聽講解員講解。在全息圖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加入後,觀眾對文物的來龍去脈,以及背後厚重的曆史文化的了解,更容易“走心”。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被從單純的“講”與“聽”的固定模式中解放出來。辦活動,幾乎成了每家博物館的標配。

“現在開庭!”——隨著身著法袍的“審判長”敲響法槌,“庭審”正式拉開帷幕。

這是熙南裏鏡見律師博物館常見的一幕。它是附近學校在此開展的一個“虛擬庭審”的活動。在模擬庭審中,館方會邀請法院工作人員前來指導,讓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訴訟代理人及當事人,通過模擬庭審流程,沉浸式體驗法庭審判場景。

作為全國首家以律師文化為主題的民營專題博物館,鏡見博物館向校園敞開,開展了“法治+研學”的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帶去生動的普法實景課堂。類似這種深層體驗式的活動深受學生歡迎。

近幾年,四時八節,各博物館都要舉辦手工活動,讓觀眾在玩樂中了解非遺技藝、傳統文化;在日常運作中,博物館也嚐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甚至學生參與進來,從講解員做起,讓他們更進一步了解當地的曆史文化。

據統計,在2023年,全省355家博物館共舉辦社會教育活動25985場,其中線下教育活動24588場。博物館儼然成為公眾的“大學校”。

拓展:到館外去,進一步拓展博物館職能空間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吳文化博物館組織了一場館外活動,由該館專業課程導師帶領市民夜遊寶帶橋,實地體驗寶帶橋的古韻今風,拾遺大運河畔,感受江南文脈。在活動現場,課程導師從該橋建造、得名、結構、修繕,到相關傳說、習俗、詩歌等方麵,帶市民走進寶帶橋的前世今生。

今年6月,該館還組織了一場尋樹之旅的戶外活動——Treewalk,帶領市民尋訪具有代表性的吳中古樹。

類似活動在各地都有舉辦。近年來在年輕人中流行的環步南京城牆活動,就活躍著南京城牆博物館的身影。

這些博物館外的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參加。相較於博物館的封閉空間,“到博物館外去”,讓他們能夠實地探查曆史現場,在行走的課堂中去品讀世界,對所要認識的地方文化會有更為直接的感受。

在吳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寶帶橋活動中,不少參與者紛紛感歎,“竟然修過這麼多次,到了今天還能上橋行走”“寶帶橋經曆了如此的蒼蒼,還能保存到現在,實屬不易”;在尋樹之旅中,博物館也帶領觀眾實地探查了古樹的現狀,了解古樹的前生今世。

這種由博物館舉辦的戶外活動,打破了空間局限,其教育職能已不再拘囿於館內空間和館藏文物,所關注之物也延展至於鄉邦的一草一木。從更大的現實意義上說,“到博物館外去”,進一步拓展了博物館的職能空間。臧磊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