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繪文|於千年竹木中,品“牘”早期中國
來源:新華社
2024-11-08 11:33

點擊觀看視頻

我國首次考古發現的秦簡、中國最早的家書木牘、時間跨度最長的秦漢《質日》、“中華第一長文觚”……一係列考古學之最閃耀在江漢平原一隅的古澤雲夢。上世紀70年代以來,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先後出土了3500多枚戰國秦漢簡牘,作為重要曆史進程的原始記錄和直接遺存,填補了傳世文獻的諸多空白。

11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孝感市雲夢縣博物館,參觀雲夢出土秦漢簡牘展,詳細了解簡牘內容、曆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研究情況。習近平說,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要不斷通過考古發掘,為國家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證材料。

簡牘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賡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意義。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牘記錄下了泱泱華夏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

走進雲夢出土秦漢簡牘展展廳,43枚睡虎地秦墓竹簡、木牘和10枚睡虎地西漢墓竹簡等簡牘文物,以及百餘枚簡牘仿製件依次陳列,形成蔚為壯觀的秦漢“百科全書”。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書木牘信息豐富、深情切切,至今讀來令人心頭有熱。

寸簡寸心,孜孜以求。編連、綴合、釋讀……簡牘工作者對一批批出土簡牘潛心研究、協同攻關。1977年刊行的線裝本《睡虎地秦墓竹簡》,以及2014年出版的4卷6冊《秦簡牘合集》等重要整理文獻在展覽中依次陳列,展現近半個世紀以來,簡牘學者對出土資料的整理和再整理成果。

近年來,我國科技考古不斷取得新突破,激勵著後人不斷向文明深處探源,汲取世代相傳的精神力量。

圖片

主創:胡國香 吳植

記者:喻珮

設計:聶毅

統籌:陳倩 王晶晶 邱世傑

技術:龐子樂

學術指導: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雲夢縣博物館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