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孩鄭嫣然曾經是河北某大學的一名老師,一次前往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誌願活動,讓她被那裏純天然的土地、幹淨無汙染的自然環境和淳樸民風所吸引。在山裏生活一段時間後,她和大她十幾歲的“70後”漢子“有牛哥”相識相戀。“有牛哥”曾是一名鄉鎮領導幹部,2012年辭去鎮黨委書記職務致力於黔東南地區的老種子保護工作。向往自由和田園生活的鄭嫣然遠嫁貴州大山,和“有牛哥”一起成了“老種子守護者”,把不打農藥種出的有機農作物推廣到全國,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愛自由的“90後”大學老師
在貴州尋到了靈魂棲息處
“90後”女孩鄭嫣然,出生在河北保定。被當軍人的姥爺帶大的她,獨立、愛自由、有主見。大學讀的新聞專業,她課餘時間常去兼職,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實踐。大二下學期,她去美國做了半年交換生。大四時,她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的研究生。畢業後,她多次去國外旅行考察,去過二十幾個國家。讀書行路閱人的經曆,讓她越發追問自己是誰,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和生活才是遵從內心的聲音…..兜兜轉轉,已過三十,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希望她穩定下來,在家鄉找個門當戶對的人盡快結婚。
在父母的建議下,她在河北找了一份大學老師的工作。“做了一段時間後,我總感覺這樣重複的、規則較多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於是鄭嫣然經常利用寒暑假去一些風景優美的村子裏旅行、考察。有一次,她偶然看到一則新聞,是央視對貴州黔東南一個村子裏複古傳統農耕模式的報道。“我看到鏡頭裏鬱鬱青蔥蔥的植被,瞬間就被那種張揚的生命力所感染,我想一定要去看看!”鄭嫣然在網上查詢了這個村子更多的資料,那裏成立了一個名為“牛耕部落”的農業合作社,土地資源豐厚,山清水秀,“我看到那裏還招聘誌願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假期一到,鄭嫣然就踏上了前往“牛耕部落”的旅程,“心裏很興奮,對那片藏在深山裏的土地充滿了好奇。”
田園風光讓鄭嫣然深深陶醉
去之前,鄭嫣然做了不少功課,但當真正踏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的梯田時,她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山連著山,溫柔地起伏,眼前所見一片翠綠。這讓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她感覺自在極了,“好像肺裏的細胞都被激活了!”於是一整個假期,她都留在了那裏,做一些文字視頻工作,空餘時間,她和村民們一起下田耕種、下河捉魚。
“在這裏呆的時間越長,我越感覺到了這裏是靈魂棲息處。我在這裏找到了呼吸感。”不過,鄭嫣然說,隨著工作的深入,她發現,這裏風景如畫、土地肥沃,但想要留住傳統的種植模式仍舊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如何讓村民們去種植原本收成沒那麼好,但十分珍貴的農作物,保留下風味獨特的“老種子”?如何讓村民們不為了增加收成而給作物打農藥,防止土地汙染?如何將深山裏好的農作物推廣出去?
鄭嫣然覺得,如果這裏的農業得不到好好保護,這種純天然的資源就會流失,這讓她感到心痛,所以她決定留下來,為這份保護原始鄉村植被與種子的重任出一份力。與她有著同樣想法的還有一位“有誌之士”,就是“牛耕部落”的創始人——被村民們稱為“有牛哥”的楊正熙。
村裏第一個大學生
辭去鎮黨委書記職務保護老種子
在“牛耕部落”鬱鬱蔥蔥的梯田間,總能看到“有牛哥”忙碌的身影。他是一名“70後”,土生土長的“山裏娃”,也是黎平縣尚重鎮洋洞村的第一位大學生。
“有牛哥”的人生軌跡,曾是一段令人羨慕的仕途。他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從政,先後擔任過黎平縣國有林場副場長、林業局副局長、鄉鎮鎮長及鎮黨委書記。2011年,當時還是鎮長的楊正熙下基層走訪,在岑卜村的一戶農家做客時,嚐了一碗這家老人自釀的米酒。“這種酒純度高,特別好喝!”楊正熙讚不絕口。然而,當第二年他再次登門拜訪,想要商量開發這款酒時,卻發現已經釀不出來了。“因為喜歡喝這種酒的老人去世了,家裏其他人嫌釀酒的稻穀產量低,沒人再種。就這樣,用來釀酒的岑卜村高稈小麻紅米絕跡了。我當時心裏咯噔一下,特別後悔,想著要是早去的話是不是就留住它了?”思慮再三,楊正熙決定辭去鎮黨委書記職務,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專門從事種子的收集和培育工作。
2014年清明節前夕,正在尋找老種子的楊正熙碰到一位村民挑著一擔紫米稻穀下山,“村民和我說,之前家裏種這種紫米是因為奶奶對它有感情,這是她年輕的時候,丈夫去她家第一次做客時帶的。他爺爺去世後,奶奶一直想吃這種米,所以家裏一直種著。如今奶奶也去世了,所以家裏人不打算種了,就想把剩下的穀子打成米送親戚。”楊正熙說,他仔細地觀察了這種紫米,非常香,品質也很好,“於是我當即把這些穀子都買了下來,後來我在古書上找到了對類似米的記載,我就給它命名胭脂紫米。”
楊正熙說,貴州地區引進新品種很難,本身的自然條件不匹配,很多新品種難以大規模種植。“像胭脂紫米一樣的老作物品種,因為種的人越來越少,好多都流失了。我覺得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老作物種子應該保留下來,並且組織村民們規模種植,然後利用互聯網渠道推廣出去,可以帶著當地村民致富。”
楊正熙專注於老種子保護
12年間,楊正熙的足跡遍及黔東南榕江縣月亮山區、廣西三江、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他四處搜集老種子,並將在各地搜集的種子帶回家鄉,分區保存、種植。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珍貴的種子,他在村裏先後興建了兩座種子博物館,成為了“老種子守護者”。
楊正熙還在黎平縣的上百個村寨推廣老品種種植,探索“藏種於民”的方法,活化保育老種子。他還成立了名為“牛耕部落”的農業合作社,聯合發起建設“洋洞有機小鎮”,帶動鄉親們一起靠有機農業增收致富。
楊正熙(左)下地幹活
在楊正熙的帶領下,村民們開始嚐試種植老品種水稻和蔬菜,采用傳統的牛耕方式,有機的標準,杜絕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口感。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和鄉村旅遊,村民們的收入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楊正熙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他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楊正熙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
辭去大學老師工作嫁進大山
一起為老百姓做點事
2022年,鄭嫣然在“牛耕部落”的誌願活動中認識了“有牛哥”楊正熙,“剛開始就是同事關係,我們兩個一起工作,相處的時間比較多。我在他的影響下,對於村子裏的老種子保護事業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也越來越適應這裏的生活。”鄭嫣然說,“有牛哥有著有趣的靈魂,很多人說他像30歲的小夥子,每天走鄉串寨,精力充沛。每次下田,他會采些酸酸甜甜的野果子給我吃,還會變戲法般地變出野花、雞蛋、橙子……有次我們一起外出,我感覺有點餓了,他就隨便找個竹竿,給我釣了條魚,烤來給我吃。”
鄭嫣然和楊正熙
在“有牛哥”眼裏,鄭嫣然是個特別穩重的“90後”,生活很獨立,思想比較成熟,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很高,“她很少買深加工的食品,平時的生活習慣很養生,所以她對我們這邊的農作物很感興趣。”共同的價值觀,讓兩人情投意合。
不久後,鄭嫣然辭去了大學老師的工作,並且告訴父母她想要嫁到貴州大山。“剛開始爸媽很擔心、不同意,後來‘有牛哥’親自到我家裏提親,和父母聊了很久。爸媽看見他有擔當、做事沉穩還能包容我,最後也同意了。”回到貴州,“有牛哥”和鄭嫣然在大山的有機梯田裏舉行了婚禮。“侗族婚禮有他們特有的儀式感,最有趣的是轉山儀式,新人和親友們一起穿著民族盛裝,繞著梯田走一天。”彩色的衣飾在青山綠水間明媚如畫,那場景讓鄭嫣然久久難忘。
楊正熙和鄭嫣然的婚禮
婚後,鄭嫣然幫助“有牛哥”一起做家鄉的老種子保護工作,並利用自己所長,助力貴州大山裏有機農作物的市場化,“我空了就拍短視頻、寫文章、做直播。”鄭嫣然用鏡頭記錄下大山裏的美好風景、當地原始的牛耕過程、山裏的胭脂紫米如何烹飪……鄭嫣然說,她在分享真實的食物、真切的人心和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慢節奏的生活中,我收獲了滿滿的價值感,因為我可以真真切切地為當地村民和農業做一些工作。”
鄭嫣然和楊正熙在梯田間
如今,她成了貴州黎平縣文旅推薦官,她想把大山變得更加豐富多維,有更多精神和文化服務,能吸引更多有追求的人才來到大山裏。“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她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她和“有牛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一家人現在住在山裏一間有陽台、有樓梯的侗式小木屋裏,每天打開窗就能看到藍天白雲,綠樹成蔭。鄭嫣然說,“我沒有實現財富自由,我也不是富二代,但我在這裏收獲了愉悅的心情、寧靜的生活、精神的富足,我覺得很幸福。”
紫牛新聞記者|張冰晶
編輯|張冰晶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和視頻素材: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