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國家的孩子”紮拉嘎木吉從南京認親返回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第二天。上午9點半,他就駕駛電動三輪車帶著南京特產鹽水鴨等禮物,來到了“草原母親”都貴瑪額吉(額吉,蒙古語,指“媽媽”)的家中。他覺得自己找到姐姐了,一定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額吉。都貴瑪額吉激動地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他能找到自己的根,我非常替他高興。謝謝他給我帶過來的禮物,這次去南京不僅是民族大團結的象征,也是對美好未來的展望。”紮拉嘎木吉3歲時就到了內蒙古生活,是都貴瑪額吉照顧的最後一個“國家的孩子”。近日,他在三個女兒的陪伴下,跨越1500公裏回到了闊別64年的“家”。
“國家的孩子”回南京認親
給七旬姐姐戴上珊瑚銀手鐲
對於紮拉嘎木吉來說,剛剛過去的一周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他經曆了團聚前的緊張、見麵時激動的淚水、吃團圓飯時的喜悅和在家鄉遊玩的舒心。10月底,得知自己DNA比對成功的消息後,紮拉嘎木吉高興得半個月都睡不著覺。11月15日下午,離家64年後,紮拉嘎木吉在三個女兒的陪伴下踏上了南京的土地。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外,他從輪椅上站起來,不停地向大家揮手。
世上最美的風景,就在回家的路上。11月16日一大早,紮拉嘎木吉和三個女兒穿上蒙古袍,在眾多愛心誌願者和媒體記者的陪伴下,前往南京市溧水區洪藍街道舊房甸村姐姐杭巧雲的家中。為了迎接弟弟回家,杭巧雲和家人提前收拾幹淨院子,拉起歡迎橫幅。她親手做了很多美食,不僅有弟弟喜歡吃的牛羊肉,還有黃鱔、老鵝、大蝦以及自家養的老母雞和自家種的蘆蒿。
杭巧雲和家人在院子拉起歡迎橫幅
剛看到遠處弟弟的身影,杭巧雲就痛哭流涕。她等這一刻太久了,“我從小是沒有媽媽的孩子,爸爸在外麵找弟弟一直沒有回家,我獨自在家哭泣。父親去世30多年了,他找了一生的兒子回來了。”隨後,杭巧雲快步向前、蹲在輪椅旁抱住弟弟痛哭。紮拉嘎木吉也從輪椅上站起來,抱著姐姐大哭。他不顧眾人的勸阻,堅持要走著回家。在姐姐、姐夫的攙扶下,他走了兩三分鍾才邁進家門。
紮拉嘎木吉給70歲的姐姐送上了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定做的珊瑚銀手鐲。杭巧雲戴上後愛不釋手,不停地撫摸弟弟的手。看到院子裏有那麼多人,紮拉嘎木吉激動地說:“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場景,做夢也夢不到的。那麼多人來看我,多幸福呀!”
紮拉嘎木吉與眾人合影
3歲到草原生活
在警方和誌願者幫助下“回家”
紮拉嘎木吉到內蒙古時隻有3歲,這些年從來沒有想過能夠找到家。“小時候上學,同學說我是‘上海孤兒’。當時就覺得養父母是親的,沒有多想。”紮拉嘎木吉生活在牧區,愛人也是蒙古族,有三個女兒。養父母沒有自己的孩子,就把他當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疼愛。如今,他的養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
2008年,紮拉嘎木吉的三女兒胡日其其格第一次知道父親找家的事情。原來當地組織了一次“國家的孩子”尋親走訪活動,“國家的孩子”又被叫做“上海孤兒”,他們去了安徽、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她和父親抱有同樣的想法,感覺不可能找到血緣親人,“畢竟過了那麼多年,沒有任何希望。”
2018年,通過“國家的孩子”聚會,紮拉嘎木吉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公安局留下了血液樣本。最近,紮拉嘎木吉又向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大隊寄送了采血卡。當地警方進行DNA比對,確定了他的老家在南京市溧水區,家人姓杭。
2024年10月18日,江陰尋親誌願者協會南京服務站誌願者王祝芳收到錫林郭勒盟公安局發來的線索後,就開始走訪調查。10月20日,王祝芳等4名誌願者走訪發現一位老人長得像紮拉嘎木吉,但他卻說弟弟去世了,不是送養走的。這位老人回憶稱,家族裏確實有一戶人家丟失過孩子,但那戶人家隻有一個姐姐叫杭巧雲。
紮拉嘎木吉和姐姐杭巧雲相擁而泣
在這位老人的帶領下,誌願者找到了杭巧雲,發現對方和紮拉嘎木吉長相很像。說明情況後,誌願者劉小飛醫生為杭巧雲采集血樣,並將血樣寄送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大隊。10月25日,DNA比對結果出來了,杭巧雲與紮拉嘎木吉是全同胞關係。
“草原母親”照顧的最後一個娃
全家人都非常感謝她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兒從南方多省市來到內蒙古大草原,在當地群眾的撫養下成長,成就了“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的佳話,這些孩子被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抵達內蒙古之後,孩子們先被送到臨時保育院集中養育,等到適應環境、身體狀況好起來後,再被送去領養家庭。
1961年,年僅19歲的都貴瑪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健站,承擔起28名“國家的孩子”的養育任務,紮拉嘎木吉便是都貴瑪額吉當時照顧的最後一個娃娃。都貴瑪額吉照顧的孩子年齡最大的6歲,最小的不到1歲。在都貴瑪額吉的悉心照料下,28個孩子沒有一人因病致殘,更無一人夭折。她與28個“國家的孩子”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她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草原最美的額吉”。2019年,都貴瑪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回憶起當年的事情,都貴瑪額吉至今記憶猶新。每一個孩子被領養走後,她都特別擔心領養家庭的生活條件不好,害怕去了以後受苦。她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27個孩子都被抱走了,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紮拉嘎木吉,我把他領到自己家裏麵住了一段時間,幫他找了第一任養父母。他們領養回去以後,紮拉嘎木吉受苦比較厲害,我又把他接到家裏麵,幫他找到了第二任養父母,他在第二任養父母那兒生活得特別幸福美滿。”
紮拉嘎木吉(右)和都貴瑪額吉(左)合影
“我的養父養母家離額吉家很近,我們這些年來一直來往。”紮拉嘎木吉說,在他成家的時候,都貴瑪額吉還送了他一群牛羊,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紮拉嘎木吉清晰地記得,2002年的積雪特別厚,放羊的時候他從摩托車上掉下來,大腿摔傷,當時沒有條件去醫院,一直沒有治好。都貴瑪額吉知道後特別心疼,來家裏看望他,還叮囑他好好養傷。此次回南京前,紮拉嘎木吉特意來到都貴瑪額吉家中,告訴她這個好消息。都貴瑪額吉還給紮拉嘎木吉包了1000元紅包,祝福他尋親成功。
“看到弟弟過得好,我就沒有牽掛了!”和弟弟相見後,杭巧雲非常欣慰。她非常感謝都貴瑪額吉,“她很偉大,把我弟弟當成親生兒子撫養,我們全家人都感謝她。”
帶著南京鹽水鴨看望“草原母親”
希望更多“國家的孩子”能夠回家
11月20日上午9點半,紮拉嘎木吉就駕駛電動三輪車,帶著從南京帶回的鹽水鴨等禮物前往“草原母親”都貴瑪額吉的家中。紮拉嘎木吉覺得自己找到姐姐了,而且去了那麼遠的地方團聚,一定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額吉。他告訴記者:“我帶了很多南京特產回來,這些東西在草原上挺稀罕的,一定要給額吉嚐嚐。”
紮拉嘎木吉駕駛電動三輪車去探望都貴瑪額吉
看到兒子的到來,都貴瑪額吉剛準備站起身迎接,紮拉嘎木吉就連忙說:“坐,坐!”隨後,他雙手托著從南京帶回的禮物,送到了額吉手中。都貴瑪額吉開心地接過禮物,不停地說“謝謝”。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都貴瑪額吉說:“感謝南京誌願者和媒體記者對紮拉嘎木吉的照顧,你們跟他一起來四子王旗,我也非常激動。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對於每一位‘國家的孩子’來說,都是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紮拉嘎木吉(右)探望都貴瑪額吉(左)
回家後的紮拉嘎木吉,也成了左鄰右舍關注的焦點。上午11點,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跟著紮拉嘎木吉剛回到小區門口,就看到幾位老年人圍了過來。這都是他的左鄰右舍,經常一起嘮嗑、打牌。大家紛紛詢問他去南京的情況,發自內心地替他高興。一位鄰居說:“我每天都看你回家的視頻,恭喜你找到了家,我們都替你高興。”
都貴瑪額吉表示,在她照顧的28位“國家的孩子”裏,隻有紮拉嘎木吉和布日那找到了自己的根。她希望其餘的孩子們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家人、朋友,都能夠找到自己的根。紮拉嘎木吉也表示,自己找到家並不是終點,隻是一個起點,希望更多的“國家的孩子”能夠在警方和誌願者的幫助下早日回家團聚。他也通過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發出邀請,“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歡迎姐姐和南京溧水老家的親人來四子王旗遊玩。”
紮拉嘎木吉能夠回家,也讓內蒙古文學雜誌社社長助理、呼和浩特市詩詞學會主席蔣雨含非常激動,並來南京見證了團聚。蔣雨含認識紮拉嘎木吉,是因為她寫了《遼闊大地——一個母親和她的28個孩子》,以“人民楷模”都貴瑪額吉為原型。紮拉嘎木吉是在都貴瑪額吉身邊生活最久的一個孩子,兩人又是鄰居,他們關係很好。蔣雨含說:“這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一個縮影,其中蘊藏著愛國、團結、奉獻、犧牲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隻要各民族守望相助、緊密團結,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渡不過去的難關。”
紫牛新聞特派記者 閆春旭 烏蘭察布市報道
攝影|朱信智
編輯|王夕悅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和視頻素材:記者拍攝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