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集合力,提質“新效能”。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近年來,不少地方把黨旗插在農業園區等產業鏈上,鼓勵黨支部班子成員與合作社理事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闖出一條條“村企聯建”“以企帶村”的新路子,彰顯“紅色”這一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鮮亮底色。共富路上有組織,發展升級有力量。基層黨組織當積極探索“黨支部+”發展模式,攜手當地高校、科研機構、本土企業,組建“產業聯盟”“發展共同體”等平台,發揮好平台集群效應,促進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加速產業向新步伐。依托聯盟單位,組織村幹部、黨員定期到特色產業基地、鄉村振興示範點開展觀摩學習,共同商議、合力探索有特色、有優勢的發展路徑。
廣聚人才,釋放“新活力”。本土產業發展既需要高學曆、見識廣的高層次人才,也需要有豐富閱曆、會獨門手藝的能工巧匠。如今一批又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正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為鄉村產業“高歌猛進”帶來新思維、發掘新視角、注入新活力。基層黨組織須善於挖掘更多紮根一線的“土專家”“青創客”,圍繞本地產業優勢、關鍵領域,建立覆蓋麵廣、針對性強的“本土化”人才庫,以舉薦自薦、專項評選活動等方式全麵係統摸排,全力培樹一批種養大戶、致富能手等產業振興樣板戶。積極為“新農人”搭建孵化效能的平台,建立農民工作室、傳承示範基地,開展加工經營、手工藝等多領域的“菜單式”培訓,注重產業問診、技術參謀、瓶頸攻堅等實戰演練,讓人才將“技”越用越優、越幹越精,為產業發展獻計出力、創新賦能。
深耕優勢,拓寬“新賽道”。數字引擎讓產品加工告別揮汗如雨,網絡直播讓“土特產”瞬間火熱出圈……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為田疇沃野播下新希望,給鄉村發展帶來新契機。新時代賦予我們新使命,單憑過去的老方法、舊手勢已無法勾勒出產業振興新圖景。思路決定出路,基層黨組織須主動創新求變,立足本地優勢、盤活當地資源,尋求產業發展新路線、新特色。探索有效聯農帶農機製,激發農民主體參與,廣泛收集民情民意,找準特色產業與優勢資源的結合點、突破口,鼓勵先試先行、推廣創新模式。以黨建引領提升價值鏈、延伸產業鏈,幫助企業農戶對接市場需求,突破信息和物流瓶頸,挖掘利用好土特產等“天然優勢”,做好“文化+”“數字+”“生態+”等新文章,形成特色品牌,讓傳統農產品“發新芽”“獲新生”。
(王平源、周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