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木雕技藝何以接續傳承?
2024-11-23 20:05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22日電(陶拴科)初冬時節,記者走進新疆於田縣加依鄉阿亞格薩亞提拉村買吐送·斯拉木的家中,屋內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木雕作品映入眼簾,數十把不同的刻刀擺放於桌案上。

  買吐送正坐在工作台前精心雕刻,不一會,一個木雕茶壺便初具雛形。

圖片
買吐送·斯拉木的木雕作品,木飯碗及木勺子。於田縣文化館供圖

  出身木雕世家傳承老手藝

  今年52歲的買吐送出身於木雕世家,是家族第四代傳承人。2013年,維吾爾族木雕技藝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15歲時,買吐送便開始給父親和爺爺打下手,接觸到木雕技藝。“17歲那年,爺爺因身體原因,不能再繼續從事木雕工作,父親開始帶我學習,慢慢喜歡上這一行。”

  “記事起,爺爺就在周邊村社很有名,有人喬遷新居或者新人成家,爺爺常被邀請去做家具。”買吐送說。

  上世紀90年代,木雕技藝在鄉村已逐漸式微,許多年輕人前往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但買吐送對木雕技藝充滿濃厚興趣。

  每當夕陽西下,他總會搬個小板凳,坐在父親身邊,靜靜地看著父親手中的刻刀在木頭上飛舞。

圖片
買吐送·斯拉木的木雕作品,高1.5米的木雕花瓶。陶拴科 攝

  剛開始,家人並不讚成買吐送學習木雕技藝。“因為做木雕是個體力活,特別是雕刻一些大家具,需要大塊木頭,要選料、鋸料、雕刻、打磨等工序,可以說又髒又累,但是我一心想學,父親看到我的癡心,便開始教我。”

  刀刻之間 盡顯功底

  30多年的潛心鑽研,買吐送的雕刻技藝日漸精湛,並對木雕技藝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

  “我們的木雕作品在圖案設計上一般按照木頭的紋樣去構思,以巴旦木、杏、葡萄、桑、石榴等植物造型圖案為主,工序繁複、造型華美,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買吐送說。

  “一扇木雕大門,要花費十天半月的時間。房間的裝飾品,時間要少些,幾天就可以完成。”買吐送說,對於一些大型木雕,最難的就是選料和鋸料。

  過去,木雕藝人雕刻的作品多數與家庭門窗、櫃子、箱子以及勞動用具有關。而現在木雕技藝不斷融入現代元素,藝術品、工藝品、生活用品的木雕作品較多。

  “這些年大型作品少了,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比如勺子、碗筷、茶壺、葫蘆等。”買吐送說。

  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買吐送的一件木雕作品,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精湛技藝,被商家看中。“我用核桃木精雕了一個大型花瓶,6萬元賣出了。”

  非遺瑰寶 薪火相傳

  多年曆練,買吐送已成長為一位技藝精湛的木雕大師。他的作品,不僅保留傳統風格,還融入現代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生動、富有創意。

  一般來說,木雕作品在選材上主要用當地核桃樹、紅棗樹、沙棗樹、梨樹、杏樹以及胡楊樹等。

  遇到趕巴紮(集市),買吐送就要去溜達一下,看看有沒有自己想要的木料。“我們的原料很多都來自巴紮,核桃樹、桑樹是於田最常見的木材,都是木雕所需的上好材料。”

圖片
買吐送·斯拉木在木雕房鋸料。陶拴科 攝

  每年10月核桃成熟的季節,種植戶都會淘汰一批不結果的果樹,買吐送帶著徒弟去四處收購材料。

  買吐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些年雕刻的作品大大小小已有上萬件。

  從事木雕技藝的30多年來,買吐送不斷學習和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和技能水平。他積極培養年輕一代的木雕人才,開設培訓班,免費教授孩子們木雕技藝。

  與父親和爺爺不同,買吐送更加注重對木雕技藝的創新和探索。其還利用網絡平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和作品圖片,吸引大量關注。(完)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