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繡花針,串起兩條看上去完全不搭界的賽道。當起源於歐洲的人工心髒瓣膜遇上傳統的金陵刺繡,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一邊是約百億美金年產值的高精尖產業,一邊是傳承千年的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它們的跨界融合讓眾人驚歎。但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采訪發現,非遺牽手科技,這也許僅僅隻是故事的開始……
一塊白絹布、一根銀針、幾紮不同色彩的蠶絲線……位於甘家大院內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裏,南京市非遺(民間布藝)傳承人高瑞雷屏息凝神、指尖流轉,繡針牽引絲線翻飛,針腳密密匝匝,錯落有致,不經意間便幻化出一個斑斕靈動的錦繡世界。母親本想生個女兒傳承手藝,但生了三個兒子,最終自小跟隨母親學習傳統布藝的高瑞雷繼承了刺繡手藝,並通過創新使用“盤金”“盤銀”等手法,形成了獨特的“金陵繡”。
傳承非遺的這些年,高瑞雷發現,年輕一代似乎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並不高,他便不斷嚐試進行革新,想讓其永葆生命力。從研究不同針法帶來的視覺效果上的改變,到顏色的搭配,高瑞雷都要琢磨很久。他將通常刺繡采用的平針法改為“長短針”,交替使用一長一短兩種手法,使得紋樣的顏色形成層次感,同時引入美術領域的過渡色,使作品有了透視效果,形成立體視覺,“確實可以說在刺繡這門手藝上有了不少突破,但我從沒想過它能和前沿科技結合在一起。”
這就要說到這段關於“傳承與創新”故事的另一位主角——馬琛明。由於遺傳原因或年齡增長,人們的心髒有可能發生各種疾病,其中,心髒瓣膜就會出現狹窄或閉合不全等情況。針對這種心髒瓣膜疾病,就要植入人工心髒瓣膜進行治療。曾是德國國家級心血管病中心——德意誌心髒中心心血管外科專家的馬琛明便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他曾目睹眾多患者因高昂的治療費用和不適配的技術而遠赴他鄉求醫的艱辛,於是萌生了回國創業、自主研發適合國人體質的心髒瓣膜產品的念頭。2019年,馬琛明在南京江北新區成立了南京聖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打造心髒瓣膜病領域的創新診斷和器械技術產業化平台。
製作高精尖的醫療器械過程也有純手工參與的環節?是的。“人工心髒瓣膜產品,主要由動物組織製成的瓣葉材料和鎳鈦合金支架兩部分組成。從這個技術在歐洲誕生以來,將瓣葉材料固定在支架上的步驟,都是采用手工縫製的方式進行。所以我們企業從成立之初就引入了一批縫紉方麵的‘能工巧匠’,負責手工縫製人工心髒瓣膜產品。”但馬琛明透露,如今,這個產業的年產值已經達到了100億美元,沿用的卻仍然是二十多年前歐洲的縫製技術,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馬琛明便一直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在其中加入“中國元素”。
機會終於來了,2022年,在江北新區組織的一次傳承與創新合作對接會上,馬琛明結識了高瑞雷。“馬博跟我提出合作的時候,我確實很意外,因為在我的認知裏,這種前沿科技產品跟人工、手工是根本不沾邊的。但我還是決定試試看,因為我覺得這也是對我們傳統手工藝的一種挑戰和創新吧。”一拍即合,不久,高瑞雷走進了馬琛明的企業,他仔細端詳女工們如何將瓣葉材料緊密貼合地縫合在小小的金屬架上,“徹底打開了我的認知,絕對是個精密活兒,我了解到製作一件產品通常需要一天甚至一天半時間,所以需要她們長時間保持細心和專注。”
回去之後,高瑞雷就一直在琢磨如何把自己的手工嫁接到人工心髒瓣膜產品的縫製中,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家提升技能、精益求精。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和準備,再次走進企業車間時,高瑞雷從中國傳統刺繡工藝開始講起,並帶著大家一起練習獨特的“回針鏤空針法”。據高瑞雷介紹,這種方法需要用銀針從絲線中間穿過,將一根細線一劈為二,形成一個鏤空造型,特別考驗工人專注度和手指靈活度。通過不斷練習這樣的針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人們雙手的協調能力。
在有限的區域內科學地減輕重量,同時簡化針法,減小縫製難度。如今,高瑞雷的技藝已經運用在了馬琛明企業所生產的人工心髒瓣膜產品上。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訓過程中,高瑞雷還教給工人們愛心荷包的縫製方法,給冰冷的科技作業增添了一絲人情味,勾勒出他們對生命的尊重。
“我們的工人一開始都是按照歐洲的工業體係要求培養的,她們並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這次跨界合作提升和改善了原來的技術,最重要的是為我們企業注入了人文元素。”馬琛明說,中國有著深厚的曆史沉澱和文化底蘊,這些傳統的力量是支持創新轉型的強大“引擎”,“不能簡單說傳統手工藝革新了這個產業,因為人工心髒瓣膜本土化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但帶給我們彼此的啟發,帶給兩個行業的啟發可以說意義深遠。”
今年以來,馬琛明多次拜訪參觀做針織、紡織類機器的企業,探索心髒瓣膜產品未來工業化發展的可能性。而高瑞雷也在嚐試讓自己的手工技藝與更多領域碰撞,為傳統文化的“破圈”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次跨界嚐試希望能給其他的非遺傳承者們‘打個樣’,傳統文化不拘泥於傳統,大膽嚐試與新鮮事物、新興行業結合,給予傳統技藝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黃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