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記者走進泰州市薑堰區三水街道井賢農場,農場主薑井賢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采用水稻全生育期精簡用藥技術模式,少用兩次藥,每畝省30元,380畝田就節省一萬多,產量還不受影響。” 薑井賢興奮地說道。這項技術通過稻種浸泡消毒與農藥吸收促進劑的應用,在水稻生長早期構建起堅固的病蟲害防線,實現了播種後90天無需用藥的神奇效果,水稻不僅產量穩定,而且植株更加健壯。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是薑井賢個人的增收密碼,更是薑堰農業綠色變革的生動縮影。
減藥不減產,綠色更高效 。控製農業麵源汙染一直是現代農業改革中的一項重點生態課題,近年來,薑堰區采取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土地輪作休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等綜合措施,持續築牢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生態屏障,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的優勢,讓農民種上“生態田”和“希望田”。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持的張甸鎮三野村1035畝試驗示範區,大型播種機往來穿梭,播撒下新一季的希望。這裏,小麥、水稻側深施肥技術與有機無機肥結合、農機農藝融合的生態種植模式相得益彰。“三替一減” 模式,以有機肥替代部分化學肥料、新型肥料替代傳統基肥、機械施肥替代人工施肥,並減少施肥次數,讓土地在減少負擔的同時,孕育出更加茁壯的莊稼。示範區內,小麥、水稻茁壯成長,豐收的景象成為薑堰農業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的有力見證,也為全省種糧大戶提供了可借鑒、可複製的生態種植範例。
綠色,是薑堰農業矢誌不渝的追求。在化肥減量增效的道路上,輪作休耕成為關鍵一招。今年水稻收割後,全區1000多家家庭農場積極響應,40多萬畝農田開啟休養生息模式。輪作休耕,絕非簡單的土地閑置,而是一場關乎土地永續利用與生態優化的戰略行動。它降低了耕地利用強度,促進土壤肥力恢複,減少了化肥農藥依賴,為中高端農產品品牌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薑堰區在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方麵也成效斐然。俞垛鎮種田大戶儲文旺近2000畝農田中,有800畝受益於牧原豬場沼液支農管網。“小麥季用沼液施肥,畝均複合肥少用近40斤,一季省70多塊,一年省十萬出頭。” 他的賬本,記錄著生態循環農業的實惠。
薑堰牧原農牧有限公司通過智能化飼喂、漏糞板清糞、低蛋白日糧配方等手段,實現源頭減排,並對豬糞進行固液分離、堆肥發酵、沼氣厭氧處理,將沼液通過近30000米管道輸送至周邊8000多畝農田,實現了糞汙的就地轉化與循環利用。同時,薑堰區建立長效監管指導機製,從公示牌到技術培訓,從清運外包到“一對一”還田消納,確保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超98%,讓每一滴糞汙都成為田野的 “營養劑”。
為了從根本上守護農村生態環境,薑堰區在260多個自然村設立“環境委員”和“生態保護委員”。這一創舉,猶如在農村生態治理的神經末梢安上了敏銳的“感應器”,有效解決了“垃圾滿天飛、田間藥味濃、汙染農田重”的頑疾。
精心編織的農業 “生態圈”,給薑堰帶來的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與數萬農民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小麥連續20年增產、水稻連續19年豐收,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後,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定踐行,是科技創新與生態保護的深度融合。薑堰農業的綠色轉型,不僅為自身發展鑄就了堅實的生態基石,也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薑堰樣本”。
編輯:薑景暘 王晶
(泰州市薑堰區融媒體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