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沿|江蘇江陰:向存量要空間 “工改”破局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
2024-12-02 13:55

 新華社客戶端南京11月30日電 當前,資源要素進入“存量時代”,麵對資源緊缺、環境約束和生態管控等多重壓力,以往靠資源要素堆疊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如何利用有限的要素資源保障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地必須思考的問題。

江陰推動全域工業園區升級改造(簡稱“工改”),將此作為破解土地資源與發展所需矛盾的“關鍵一招”,從規劃布局入手,以空間騰退為突破口,著力破解土地資源配置、各方主體利益平衡等方麵難題,並以畝均效益、強鏈補鏈、科技創新為導向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今年,江陰工改入選江蘇製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是此次唯一入選縣級市。

聚焦“全覆蓋” 規劃先行統籌布局

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江陰的鄉鎮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異軍突起,形成高端紡織服裝、石化新材料、金屬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奠定了在全國縣域經濟中的領先地位,2023年當地完成規上工業產值超7000億元。

工業起步早,也讓江陰率先遭遇發展瓶頸。江陰全市土地開發建設強度已經觸碰“天花板”,2021年之前,全市987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分布著各類園區200餘個,布局散、隱患多、效益低、同質化競爭嚴重,“老項目產出不高、新項目無地可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國土空間減量規劃的背景下,開發強度隻能降,不能升。江陰要實現從縣域經濟向市域經濟轉型,未來發展空間在哪裏?江陰的回答是“向存量要空間”。

三年前,江陰全域啟動工業園區升級改造並發布實施方案,將此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提出“盤活低效產業用地、騰出更多發展空間、解決安全環保隱患、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力爭改出一番新天地、再造一個新江陰。

圖片

圖為江陰外景

與早期村鎮自發建設產業園區不同,此次工改突出統籌規劃、目標導向。江陰按照“空間集聚、產業集群、產城融合”原則,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各板塊實際情況,明確以“345”現代產業集群為導向,規劃工業園區“20+10”整體布局,即20個重點產業園區、10個特色產業園區,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產城融合、配套完善、管理有序的主題產業園、科技創新核、生態功能區,並設置若幹個過渡工業園區,用園區布局的減法換高質量發展的加法。

“我們要求新規劃改造工業園區每一個都必須明確產業定位、錯位發展,每個園區形成‘1+N’規劃體係,包括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公共配套、空間布局等方麵的規劃,這樣就從總體規劃層麵解決了今後要改成什麼樣子,現在改的方向有哪些。”江陰市工改辦專職副主任李奕說。

工改包括規劃、拆遷、建設、管理等各個環節,為保障規劃目標順利落地,江陰設置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省內首個“工改辦”,並設置各專項工作組,高位統籌資源、協調解決問題,並出台30餘份相關政策文件,從製度設計上解決難點痛點堵點。同時,江陰還在市鎮兩級分別成立工改公司,推動實體化運作,吸引各方資金參與工業園區升級改造。

三年來,江陰共騰退提升土地3.63萬畝,形成可用產業用地1.58萬畝、集中連片超千畝地塊5個。截至2024年9月底,已有9352畝用於項目建設,落地項目104個,總投資866.68億元,完成投資328.59億元。建成的微電子產業園、碳中和技術產業園獲評無錫市級特色產業園區。

啃下“硬骨頭” 平穩高效騰退改造

工改觸及深層利益調整,如何解決土地整合問題,如何保障企業發展,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訴求?江陰從“硬骨頭”啃起,確保騰退改造階段平穩過渡。

——連片更新,破解土地整合難題。

針對工業用地碎片化嚴重的情況,江陰重點整治畝均稅收1萬元以下地塊,以形成超150畝的集中連片可用地塊為標準,在摸清土地利用現狀的基礎上,排定地塊、鎖定企業,積極推進零散地塊的連片更新。

然而,連片盤活存量土地,必然麵臨國有和集體土地混合使用問題。2023年10月,江陰不動產登記中心為長涇鎮東舜城鄉水利用項目發放了跨權屬不動產權證,成為全國首宗掛牌成交的“國有+集體”組合供應地塊發放的不動產權證。此前,同一建設項目中建(構)築物同時占用國有和集體建設用地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領取不動產權證,也無法將這些資產進行抵押融資、市場交易。“跨宗辦證後,讓我們得以同步規劃、同步交易、同步建設、同步登記,政策創新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長涇鎮副鎮長夏強說。

——分類施策,推動企業平穩過渡。

工改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拆遷,不能一趕了事,工改的企業何去何從?江陰對因規劃原因確需拆遷騰退的企業,根據是否符合供地條件或產業定位,通過供地或引導進入政府主導小微工業園區的方式妥善安置;對“散亂汙”企業堅決關停、分批騰退。

為保障工改過程中經濟產業平穩過渡,一些鄉鎮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以拆遷補償資金認購廠房,待園區建成後,認購廠房的企業即可搬遷入駐、實現無縫銜接,既減輕了政府拆遷和建設成本,也保障了企業生產的連續性。對於“專精特新”、科創型、優勢成長型以及稅收貢獻度較大的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優先予以安置。

圖片

圖為江陰霞客灣創智園

除了設定條件,以拆遷騰退方式倒逼企業轉型外,江陰還鼓勵企業自改,整治低效用地,創造發展新空間。工改前,三房巷集團原有地塊上4個紡織類小廠占地639畝,產出不足20億元,畝均稅收11萬元。集團騰退低效用地,騰出環保、能耗等指標,新上的2個年產150萬噸PET瓶片項目,可新增開票銷售240億元,畝均稅收可達110萬元。

——強化運營,兼顧各方利益訴求。

工改涉及多方主體,各方利益訴求差異明顯。江陰以“保證拆遷企業合法利益,村級利益由政府托底”為原則,給予騰退企業合法補償,對村集體予以原有利益兜底承諾,對鎮街板塊予以分成獎勵,通過政策杠杆合法合理平衡多方利益。

江陰青陽鎮建立鎮村聯動開發機製,在原毛染廠區域建設江陰智能裝備產業園。鎮黨委、政府將14個行政村原有工業集中區(點)產生的租金收入和工改拆遷土地補償金作為建設資金入股,由鎮級平台公司投資,廠房和產權為集體所有,收益按比例分成。“園區建成投入運營後,標準廠房出租、公共配套服務、物業管理運營等環節將給村集體帶來不小收益,產業園畝均稅收將從3萬元提升至30萬元,租金收益也將從302萬元提升至3000萬元。”青陽鎮園區辦負責人曾慶鎖說。

蹚出“新路子” 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騰退整治的土地空間如何高效利用?江陰在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的同時,聚焦企業集聚、產業強鏈、園區創新三方麵提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見實效。

——提升集約集聚水平,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畝均論英雄”是工改的鮮明導向。江陰完善工業用地項目評審機製,依據項目的產業類型、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安全環保等情況判斷是否供地,確保“資源跟著項目走”。

印染是江陰紡織服裝優勢產業鏈上必不可少的環節,當地原有202家印染企業占地麵積5450畝,廢水排放量占全市的62%,但產值隻占2%。此輪工改規劃建設周莊、長涇、徐霞客、華士4個印染集聚區,力爭3年內實現印染企業數量、用地麵積、汙染物總量“三減半”,工藝裝備水平、治汙水平、經濟效益“三提升”。

“現在,16家入園印染企業的原料、危廢防護用品等實現統一采購,汙水實現集中循環處理,單噸用水成本降低40%,企業運營成本顯著降低。改造前,產業園畝均稅收12萬元,現在超過50萬元。”徐霞客鎮綠色印染智造產業園負責人陳炫均說,同時,入園企業實現老舊設備更新,安全環保隱患得到有效抑製。

——提升強鏈延鏈補鏈能力,加速新興產業落地。工改不僅要關注單一園區發展,更要著眼於整個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江陰高新區一年多時間騰地約1500畝,建設江陰微電子產業園,依托長電科技、盛合晶微等鏈主企業,引進德龍激光等5個省級重大產業項目以及首芯半導體、聖邦微電子等優質產業鏈項目,打造集研發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以及裝備材料等於一體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專業園區。“任何一個第三代半導體企業或產業節點的企業,都能在這裏得到供應鏈支持、找到潛在客戶夥伴。”江陰高新區微電子產業園負責人費凱說。

新興產業項目落地與騰退舊產能之間要做到緊密銜接,高效的營商服務必不可少。作為江陰引進的首個半導體主要設備項目,首芯半導體從首次洽談到簽約落地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我們在簽約當年就完成了項目注冊備案、拿地開工、主體結構封頂,為我們在新賽道上搶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首芯半導體高級總監張翔說。

圖片

圖為江陰微電子產業園規劃圖

——提升園區創新能級,增強載體新活力。霞客灣創智園現已成功引進18個未來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江陰臨港科技工業園打造“專精特新”類綜合產業園,項目投運後預計年產值超80億元,利稅超5億元;長三角(江陰)數字創新港形成“眾創空間—概念驗證中心—孵化器—產業園”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

隨著工改推進,一批高效益科創載體正在加速建設,以霞客灣科學城領銜,綺山湖科創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長三角(江陰)數字創新港(“一灣一穀一區一港”)共同構成的“科創T台”,正在重塑江陰的創新格局。(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新華社江蘇分社聯合調研組,執筆:肖心月)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